首頁
專題簡報
歷史淵源
發展演變
戲偶達人
戲偶介紹
戲台呈現
操偶技術
靈魂元素
採訪紀實
調查歷程
研究團隊
網站地圖

 

 

典故由來 鄉野傳說 民俗意義

 

       台灣的「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或「小籠」。

      布袋戲 之所以又稱作掌中戲、小籠、手袋傀儡戲、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是一種起源于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布袋戲名稱的由來,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對民間藝人流傳的說法,加以歸納研究,大家都認為不外是從戲偶的形狀、戲台的造型、裝戲偶的工具和演戲時盛裝戲偶的袋子而來的:

 

1. 戲偶除了頭部、手掌及腳是木雕外,身體軀幹、四肢和衣服都是布縫製的,形狀四四方方,似方形布袋。

2. 早期演出時,所使用較簡易的戲台,形狀像一大型布袋。

3. 演出者將戲偶收於布袋中,以便搬運到各地演出。

4. 演戲時,為便於整理、使用,演師隨手將使用過的戲偶投進掛在戲棚下一個用布縫製的袋子裡

形狀四四方方,似方形布袋

身體軀幹、四肢是布縫製的

戲棚下用布縫製的袋子

演戲時便於整理、使用

演師隨手投進袋子

井然有序,方便使用

《以上照片由薪火相傳隊親自拍攝於彰藝園布袋戲團》

 

【參考資料】

http://zh.palmardrama.wikia.com/wiki/%E5%B8%83%E8%A2%8B%E6%88%B2布袋戲

http://folkartist2.e-lib.nctu.edu.tw/collection/palm_drama/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

 

圖文資料:2015陽明薪火相傳隊撰寫

 

 

首頁 | 典故由來 | 鄉野傳說 | 民俗意義

 

彰化縣陽明國中薪火相傳隊版權所有Copyright © Yang Ming Junior High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