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元年(1851)鹿港港口淤塞,商運開始衰落,大陸進口的手工藝產
品日漸減少,迫使鹿港快速發展木工產業,經濟結構開始轉變,原本依賴港口維生的船頭行、苦力及攤販
,只能另謀生計;此時寺廟需要重修,許多唐山匠師會收臺籍弟子為助手,也會和臺籍匠師對場作(傳統建築在建造過程中,兩邊由不同的師傅獨自建造,合力完成這座建築,由於兩位師傅的風格有差異,增加了傳統建築的可看性,特別是競爭性的對場作建築,更是精彩。)激發了臺灣匠師們的工法能力,修廟的過程帶動木工業快速發展,也使鹿港擁有豐富的藝術資產。
1876年(清光緒初年),木雕匠師李克鳩與施光貌小木匠師,召集木工同業,共同創立「小木花匠團錦森興」,以神明會的形式----擲筊,產生值年的爐主、副爐與首事,負責籌辦祖師爺巧聖先師的祭祀,凝聚了木藝從業者的社交情誼。此時的木雕皆依附於實用性的家具及廟宇建築,風格上具濃厚漢人風俗與文化傳統,具有求生、趨吉、避凶、教化四種寓意,匠師具對「四點金」----人物、花鳥、博古、雜碎四項技藝。
(1936年,鹿港天后宮正殿,由臺籍藝師吳海桐與惠安藝師王益順,前後對場。)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