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雕的發展

    由於木器保存不易,無法與金石相比,從考古資料中,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浙江河姆渡文化出現中國最早的木雕作品「木雕魚」,形象生動,以陰雕的方式刻出大小不等的圓窩紋。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出土的木牛、木馬俑,簡潔而立體,當時的匠師已熟練各種雕刻技法,並開始彩繪木雕,使木俑呈現明快的色彩及栩栩如生的造型。

    魏晉以後,佛教的流行,廣造塔寺,雕刻佛像,促進了木雕的發展。唐宋是中國工藝大放光彩的時期,雕工細密精巧,裝飾技法多元,題材廣泛,佛像雕刻上,造型凝鍊、刀法流暢,是中國古代藝術品的佳作。明清雕刻比前代更加細緻繁密,與鑲嵌、髹漆相結合,窮工極巧;題材上多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例如吉慶有餘、五穀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松鶴延年等作品,傳達出人們心中的願望,頗受當時社會歡迎。

(漢墓出土的木牛拉車)

(圖1)

(唐代的木上彩「佛坐像」)(圖2)

(明清時期大戶人家的小姐床)(圖3)

(文字資料整理自:施美莉(2008):《臺灣木雕藝術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鹿港木雕為例》。以及〈中國木雕7000年的起源與發展 〉http://big5.ce.cn/gate/big5/art.ce.cn/jjmm/201209/19/t20120919_23693574.shtml

圖1:引自甘肅省博物館http://www.gansumuseum.com/vm_bwg/wzxx.aspx?_wzid=31df62cc-09ff-4d4b-b547-b5acdfeab946

圖2引自中台世界http://ctworld.org.tw/buddaart/36.htm

圖3引自明清建築家居木雕藝術館http://travel.ulifestyle.com.hk/DetailSpot.php?id=ADsRYBEtA3YMKQ

臺灣木雕的發展

    台灣因木材資源豐富,各類木質器具運用極廣,呈現多元的風貌,獨具特色,島內木雕系統有二:一為島內原住民的「原系木雕藝術」,一為來自大陸泉州、漳州為福州的「漢系木雕藝術」。原系傳統木雕藝術中,各族群的雕飾紋樣,代表各族對世界的看法與信仰,記錄各族群的活動歷史與文化軌跡,其木雕作品都具有實用價值,所以圖案的紋樣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發展,常出現蛇紋、太陽、壺甕、人形紋、鹿紋、山豬紋及幾何線條等十多種圖騰符號,以寄託其意念。

    在清領時期,唐山師父在島內生根茁壯,帶進了中國傳統的風格技法與文化內涵,作品主要依附在傳統的廟宇、建築、生活器物等裝飾上,通常以精鍊成熟的雕刻技術,表現出圖像的繁麗精緻,來顯現雕刻藝師傅的技法高超、內容豐富的雕刻風貌。日治時期,日本不斷引進日式技法與式樣,發展了融合西洋式和日本式的裝飾雕刻或木工技術,樣式逐漸變化,風格較為樸素,日式欄間、箱形洋式家具、屏風、妝台、井波雕、建築雕刻等,具唐山與日式混合品味的雕刻,成為日治時期木雕藝術的特徵。

    二次大戰後,木雕進入了工廠量產階段,電動工具的發明,快速縮短了雕刻時間,顧客的消費取向,控制了產品的風格,整個大環境的改變,使得傳統的木工業逐漸式微。1985年開始公部門介入文化公藝,舉行「民族藝術薪傳獎」,對傳統工藝產生重大影響,學術界也進行傳承研究,又增加了木雕比賽及展覽活動,台灣木雕開始轉型,逐步細膩雕飾出符合本土風貌的內涵,不再限於廟宇需求,藝術木雕應運而生。

    台灣木雕吸取了唐山雕刻的精華,又融合西洋、日式的風格,加上本身的地理人文環境,逐漸發展成臺灣獨特的木雕藝術,從實用的建築雕刻到膜拜的神像,乃至於生活器物、藝術木雕,無論是原系木雕或是漢系木雕,一一顯示出「木雕」藝術的廣博與精緻。隨著社會變遷和文化發展,台灣木雕藝術的創作發展將是空前的開闊、人才輩出,形成一個嶄新的產業文化。

(魯凱族刻有百步蛇紋的木桌)

(圖4)

(鹿港龍山寺的八卦藻井)(圖5)

富麗堂皇的藻井是至貴的象徵,僅限於宮殿及寺廟建築中使用

(日式欄間)(圖6)

欄間雕刻是日式建築中,拉門與天花板中間的裝飾板,可用來採光或透氣。

(文字資料整理自:施美莉(2008):《臺灣木雕藝術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鹿港木雕為例》。陳寄閑,2007,《台灣漢系木雕傳統與現代性》)

圖4:取自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3&ClassID=10&RaceID=7

圖5、圖6:由小組成員拍攝

top

 

 

●  最佳瀏覽效果:解析度1280x600    ●  瀏覽器:Chrome、IE8、Firefox  ● 開啟JavaScript

◆ 2015 鹿港國中.製作團隊 小木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