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 首頁>慢讀>台灣獼猴

瞭解台灣獼猴的生理、生態、行為與語言

1.保育等級

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條,將保育類野生動物區分為瀕臨絕種、珍貴稀有及其他應與保育等3類,明定由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進行評估分類,再由農委會指定公告並自作名錄。台灣獼猴現為保育等級三,屬其『其他應與保育野生動物』。

2.台灣獼猴的數量
根據2002年李玲玲教授等學者所進行的全島台灣獼猴族群量調查,台灣獼猴在全島分布廣泛,大約25萬隻。

3、台灣獼猴的生態
台灣獼猴是日行性,也是群居性動物,過著結構穩定的社會生活,一群猴子大多有二、三十隻個體,有的較大的猴群則能多到六、七十隻。
台灣獼猴群體是母系社會,同一群內的母猴多有血緣關係。猴群內有一個雄性猴王,牠可以與裙內所有母猴交配。母猴在裙內是有位階差異的,形成穩定的社會結構。母猴中生留在群內,公猴長大後會移出,變成「孤猴」,有些孤猴會常在猴群附近活動。有些公猴可能沒有加入猴群,有的則會進入猴群,成為群內公猴。
大部分的獼猴與人的接觸是很少的,他們在山林中自在生活著!山中無歲月,獼猴稱霸王。


成年公猴
*體長範圍是40~55公分體重約為6~11公斤
*尾長則在35~50公分之間約在四歲至五歲性成熟
*身體大小會持續成長到十歲左右
*台灣獼猴群內的公猴是有位序的,排行最高的猴王擁有優先交配權,能優先使用資源,當猴群夠大,則群中還有可能容納其他成稱年公猴。而要成為猴王不止得能鎮得住其他公猴,也需要得到群內其他母猴支持,才能穩坐王位的。
*其他公猴在達到性成熟後,四至六歲間會離開出生猴群。在群外活動的公猴我們稱為『孤猴』,或是幾隻公猴憶起活動行成『孤猴群』,在群外虎視眈眈伺機與猴群內的母猴偷情交配。有的公猴在在離開原出生群體之後,有機會加入其他猴群成為猴王或裙內公猴。


成年母猴
*體長範圍在40~50公分體重約為4~6公斤
*尾長則在35~40公分之間年齡在三歲半左右性成熟
*四到六歲第一次生殖
*母猴是猴群內的中間分子,一群內的母猴之間通常是有血緣關係的,媽媽阿姨姐姐妹妹,母姊會的力量可是很大的呢!母猴之間位階排列井然有序,大小事情都按位序來決定,位高權重的母猴可以先享受好食物!


未成年小猴
*年齡在一歲到四歲之間尚未性成熟的獼猴。型態上身形比成猴小,但每年都長得很快,非常活潑,好奇心強,喜愛探索,常可以見到他們在樹林間跳躍玩耍,與同伴互相追逐打鬧,間培養感情。
*群內各年齡層的猴子聚在一起,小猴子有遊戲的玩伴,也能相互學習。


嬰猴
*一歲以下的小baby毛髮色深,中分頭,額頭光裸有時看來像個小禿頭。
*剛出生就會緊抓著母親的毛髮,就算母猴在森林間快速地上下移動也不會掉下來。母猴生傘當天就會帶著小嬰猴跟著猴群移動,通常不會讓嬰猴離開生邊,研究人員曾觀察到母猴會把臍帶吃掉,也曾紀錄過母猴抱著死去的嬰猴不願意放棄的畫面。大約六個月的時候,媽媽會讓小嬰猴斷奶,母猴會照顧嬰猴到斷奶才會有機會懷孕下一胎,群體生活能互相幫助照顧下一帶長大。


4.台灣獼猴的社會行為
台灣獼猴是群居的動物,個體之間有許多互動與溝通,這些多樣與複雜的行為維持著群內的社會關係。
①友好行為~理毛

 
 


②敵意互動:敵意行為包括張口威嚇、瞋視、替位、突進、追逐及身體接觸的攻擊

 
 
追逐


③臣服行為:包括扮鬼臉(露齒)或是唇動的臉部表情,以及邀寵、蹲伏、逃離等行為。

邀寵
臣服的行為

 

人類若不瞭解獼猴這些表情與行為,在與獼猴互動時,很容易會錯意,做出不適當的反應,有機會使猴子緊張,就可能導致衝突的發生。

資料來源:
1. 城市花果山─壽山台灣獼猴教育篇。
2. 壽山國家公園籌備處宣導摺頁。

 

人與獼猴的衝突有哪些?

人猴衝突不斷,有人說要讓猴子安樂死,從民國八十幾年起,我們就在獼猴跟人之間的衝突,苦惱不已,還曾經嘗試把猴群野放到無人島去,但最後還是無法避免與漁民的衝突,野放計畫宣告終止。楊娉育老師說:人搶走具有自然資源的野地,猴子就搶人種的農作物。因為會和人類搶食物,才會產生人猴的衝突。例如:
1. 獼猴會主動向人類搶奪食物。
2. 獼猴會去搶奪人類的物品。
3. 獼猴為了要食物,會和人類打架。
4. 小猴看起來非常的可愛,但是長大後一到發情期,攻擊性會增加。
5. 人類因為不知道野生動物的習性,所以才會不小心的誤觸動物的底限。
6. 人猴的棲息地重疊,才會使獼猴、人類的衝突。
而壽山附近,最多發現人猴衝突的地方,是中山大學。我們人類因該自行管好,不應該餵食猴子,才不會讓人和猴子有衝突,依據高雄市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接觸、餵食野生動物者,主管機關得制止之,不從者,處新台幣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我們應該要讓獼猴們在大自然中生活,不要再侵犯獼猴的棲息地。

猴子還會翻找人的背包

 

探討人與獼猴間為什麼會產生衝突?

人和獼猴為什麼會發生衝突,原因非常的多:
1. 人類侵犯到獼猴的棲息地。
2. 人類長時間的威脅到獼猴,使獼猴發生攻擊人類的情形。
3. 人類長時間餵食獼猴,把獼猴寵壞了,使獼猴自行搶食物,人類若反抗,就會使人和猴發生衝突。
但因為彌猴和人類的衝突產生,使在壽山當地的居民非常的頭痛,他們說,以前的壽山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大家也都把壽山當驕傲。在以前猴子不敢接近人類,但是人類為了想玩猴子,就一直拋食物給猴子吃,讓猴子會主動和人類搶食物。在中山大學的校舍,也使獼猴的棲息地縮小,獼猴的棲息地和人的活動範圍重疊,獼猴就常常在校園裡偷東西。大家解決的方法都是處罰獼猴,但是真的是獼猴的不對嗎?人類沒有不對嗎?大家有沒有想過是我們人類自己的錯誤呢。

 

了解人與獼猴如何和平共處。

從實地探訪中,有需多人提出了很多方法可以來解決獼猴和人類的衝突,例如:
1. 限制猴子的活動範圍,例如在山下架設通電柵欄,不要讓猴子下山,避免猴子和人類起衝突。
2. 讓猴子結紮,不要有太多獼猴繁殖。
3. 不要有餵食者餵食猴子,如果不聽,就必須罰錢。
4. 限定餵食的人,只有有執照的人才可以餵食獼猴,而且每年都必須重新申
請,假如沒申請就不能再餵食猴子。
5. 為了要防止猴子在偷果農的農作物,農夫會在外面裝上電欄杆,警告猴子不
要再來偷農作物。
當中雖然有些方法有一點的不太恰當,但是為了獼猴和人類的未來,有些方法可以修改,雖然獼猴和人類的衝突一開始是人類餵食猴子所造成的,因為這件事情使大家都非常的頭痛,當大家開始節制獼猴的繁殖數量,使猴子的數量達到壽山可以負荷的程度,讓糧食不會不足,獼猴應該就比較不會向人類搶奪食物,發生衝突。
雖然防止人類和獼猴衝突的方法有非常多種,但是不是每種方法都適合人類或是猴子的,我們應該繼續研究找到對人類和猴子都好的解決方法,讓猴子和人類可以和平相處。

奉茶文化對彌猴的影響

早期社會中,無論是路旁、樹下、廟前或是渡口,到處可見一個大茶桶或是一個茶壺,壺口倒蓋著一個杯子或碗,茶桶或茶壺貼著「奉茶」字樣,這是提供給路人飲用的免費茶水。更難能可貴的是,柴山山上根本沒有水源,那麼每天要供應那麼多登山客的水又要從何而來呢?難不成靠人背上去嗎?沒錯!就是用這最原始的方法,一桶一桶的背上去!但誰要背呢?自己喝都不夠了,水又那麼重一天登山的人那麼多,哪裡夠喝呀?當然夠!不但夠,還多到滿呢!種種您認為難以理解的現象,它就是這麼正常的運作與傳承。由喜歡爬山而興起付出與利眾的胸襟,慢慢經由背水上山、訓練體力開始,在山上休息區燒水給爬山的人喝。成員由奉獻中獲得心靈滿足,強健體魄,也幫助了他人,形成一個良好的風俗。近來他們取消紙杯的供應,鼓勵民眾帶杯子來裝茶,宣導大家愛惜資源及共同愛護柴山。目前整個柴山主要奉茶站有:雅座(北柴山)、盤榕(中柴山)、七蔓(南柴山)。
但是奉茶當初是為了給上山的登山客喝,奉茶文化以前原本是只有白開水,但是現在的惡性競爭,他們現在開始在煮茶,但是煮茶完會有茶渣,他們將它隨意丟棄在山上,當壽山上的獼猴和動物吃了之後就會生病,甚至是會死亡。

 

結論

獼猴是台灣特有種動物,他們是群居動物,大部份分布在台灣。獼猴的祖先是因為被困在台灣這座孤島,無法回去,只好繼續待在台灣生活,人和獼猴的衝突有許多,有些的衝突是因為我們侵犯到了他們,我們應該讓獼猴在大自然中生活,不干擾、不餵食、不接觸,也不要侵犯到猴子們的棲息地。雖然人和獼猴衝突解決的方法也有許多,但是不見得每一項都好,像撲殺就是一個非常慘忍的作法,獼猴如果被撲殺,那世界上不是就沒有台灣獼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