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首頁>慢讀>地質(石灰岩)

壽山的地質構造與歷史

壽山的石灰岩是屬於高位珊瑚礁地質,壽山以前在3000年前,本來是在海底。台灣的熱帶和亞熱帶氣候使得海中有很多珊瑚生存,這些珊瑚的骨骼就變成了珊瑚礁。經過地殼變動、隆起,壽山就漸漸地離開海面,變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地形。

在形成壽山石灰岩地形的過程是很漫長的,在180萬年前(更新世早期)臺灣南部仍然是汪洋一片,隨著時間流轉,底部淤泥緩緩沉積,成為古亭坑層,是臺灣南部分布最廣、厚度最大的更新統地層。在 125萬年前此處的氣候轉為溫暖潮濕,淺海珊瑚大量生長。當珊瑚死後,遺骸逐漸堆積形成鈣質岩層,稱為高雄石灰岩層。後來陸地逐漸上升,侵蝕基準面下降,沖刷物多,海水混濁,珊瑚停止生長,河川帶來的大量砂石堆積在珊瑚上形成崎腳層。在30~47萬年前(更新世晚期),蓬萊造山運動拱出柴山,三層堆積層(古亭坑層、高雄石灰岩層、崎腳層)發生大量褶皺、節理、斷層,高雄石灰岩崩落的岩塊堆積在壽山東南部,形成現在的形貌。其中高雄石灰岩層為壽山、柴山的主體。古亭坑層約180萬至300萬年前形成,厚度約1100公尺;高雄石灰岩約125萬至93萬年形成厚度約550公尺(最厚);崎腳層約93萬至46萬年形成,厚度約370公尺;壽山石灰岩約46萬至20萬年形成,厚度約20公尺;現代沖積及崩積層約20萬年至現代形成,厚度約1.5~4公尺。

 

壽山的地形與特殊地質構造

南北長約 6 公里,東西寬約2.5 公里,全區外形如腎臟,地勢以此向東北及西南方向傾斜,中央稜線位於中央偏西側,將全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壽山東南側坡度較平緩。全區屬於丘陵地形,最高點位於稜線北端最高海拔356公尺,由此往東南方向延伸,北側地形漸趨平緩,形成台地狀起伏。高地平台將地形劃為東南兩部,東部除台泥廠區上方較陡以外,其餘地區均較緩。西側地形直伸入臺灣海峽,而稜線中段西側及軍方基地所在的海濱。

壽山的地質大多是可用來做水泥的石灰岩,所以天然岩洞和鐘乳石洞甚多。經過地質演變後,再經風化、侵蝕已以及雨水沖刷等作用,使壽山隨處可見嶙峋銳利的礁石和岩洞、峽谷、斷崖、深穴等地形,長久溶蝕的效果加上石灰岩洞中的雨水 溶解碳酸鈣一點一滴的沉澱,如北峰極樂洞、大小猴洞、蓮花洞、新娘洞、三合洞、南極洞、兄弟洞、林姑洞、馬蹄洞、龍洞等。在洞內可以看到由碳酸鈣所沉澱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壁、石簾、石藤等景觀。鐘乳石洞因為早期被一些遊客破壞而停止生長,因此已被專家認為這些洞已經死亡。

 

已經死亡的鐘乳石洞

壽山地質因為斷層因素,長久以來即存在地層滑動的問題。根據高雄市地政處的監測,柴山每年以不等的速度由西南側向台灣海峽滑動,20年來的土地位移約7、8公尺。柴山西側接鄰台灣海峽,坡腳受海浪直接拍打等作用失去支撐力,上部的岩塊掉落堆積於海崖邊。

崩塌的海岸地形
令人驚豔的高位珊瑚礁地形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宣導摺頁

石灰岩地質與動植物生長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園區內因具獨特的珊瑚礁植被及多樣性的動物資源,加上壽山及龜山早期因長期軍事管制,多樣性自然資源保存完整,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根據調查已知的植物約有917 種、鳥類137 種、哺乳類16種、爬蟲類 22 種,還有無數的昆蟲及其他動物,為一座自然寶庫,更是絕佳的自然教育與自然科學研究基地。


柴山氣候溫和,降雨量高,適合各種植物生長。但是由於受限於地質與地層等因素,只能形成次生林,但植被的茂密度和歧異度都很高。壽山的石灰岩土壤稀少,養份貧瘠,屬於惡地環境之一。另外這裡受人為破壞很大,所以步道兩旁的優勢植物大多是榕樹,以稜果榕為主的原生植被和血桐,構樹和銀合歡為主的次生植被。另外也有許多適應良好的小型灌木和攀緣植物,形成了龐雜的植被,也吸引了許多的動物來此棲息,因此柴山的野生動物種類亦相當繁多,其中台灣獼猴是柴山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

在珊瑚礁地的森林的冠層主要由龍眼、粗糠柴、恆春厚殼樹、黃連木、克蘭樹等植物所構成。其冠層之下第二層則是由翼核木、山豬枷、小葉朴和白肉榕等所構成,而刺灌木叢則有腺果藤、烏柑仔等。而伴生藤本植物則發現有盤龍木、扛香藤及腺果藤等,且數量繁多並已開始有危害其他樹木生長現象發生。

資料來源:第九章 自然寶庫-壽山

 

壽山的台泥礦區

台泥高雄廠在日治時期是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高雄工場。在該廠成立之前,臺灣各項工程所需的水泥均從日本本土進口。後來因日本生產的水泥不足以供應臺灣市場,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遂有在臺設廠的打算。在大正二年(1913年)獲准在臺南廳興隆內里佔地190公頃的官有打狗山原野(柴山中段)開採石灰石,之後又在大正四年(1915年)興建廠房,於大正六年(1917)完工。該廠除供應臺灣本土的需要外,也響應日本南進政策供應「南支、南洋」的需求。

該工廠於1917年開始生產,二次大戰後該工廠在1946年4月與其他臺灣的水泥工廠一同被水泥監理委員會接收,同年5月設立台灣水泥公司後成為其廠房;但在1992年11月27日高雄廠因礦權到期而停止開採壽山的石灰岩,1994年7月時停窯不再生產水泥,大部分的廠區已停止運作。

日治時期的台泥廠區

台泥的開採雖然為經濟開發帶來了助力,但是長期的噪音汙染與空氣汙染對當地仍然造成許多傷害, 而其所造成的生態浩劫更是令人難以想像!

因為開挖礦石而光禿禿的壽山

 

資料來源:
1.維基百科
2.http://www.szsjapan.com.tw/?p=1507

 

恢復壽山的美麗面貌

在高雄廠礦權到期時,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衛武營公園促進會、臺灣環境保護聯盟等民間團體曾聯合向高雄市政府提出不可通過台泥將礦區內自有的100公頃土地變更為商業區興建遊樂設施的計畫,以恢復山林舊貌[1]。而在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時,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與高雄市野鳥學會(高雄鳥會)曾直接向台泥總經理辜成允對於礦區綠化與邊坡客土回填等處提出建議,並提出壽山礦區植生樹種20種與46種本土性先驅樹種。

2001年11月22日,台泥重新提出包含零星工業區共34.74公頃、9,146人的住商開發案,高雄市政府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並要求台泥於等高線5公尺以上禁止開發,住宅及商業區開發面積減半;但此一結果再次引起環保團體的抗議,台泥柴山開發案也因此再度被凍結。

台泥只是暫不開發山坡地,假如沒有市民繼續監督,日後台泥仍有機可趁。柴山會認為平地部分的開發才剛開始回到談「回饋地方居民」的問題;台泥如困一心一音想多蓋幾棟大樓,多賣幾十億的利潤而把過多人口吸納入腹地狹小的鼓山區,形同於對當地的二次污染。

資料來源:
1.維基百科
2.http://twstudy.sinica.edu.tw/~ngo/news/97101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