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猛禽顧名思義即是鳥類中的猛獸,居生態系食物鏈的頂層,以捕捉魚、老鼠、小鳥、蛇、蛙等小型動物為食。一般人把白天盤旋天空的猛禽概稱為「老鷹」,實際上是泛指鷹、鷲、鵰、隼、鷂等掠食性鳥類的稱呼。猛禽具有鉤狀嘴用以撕裂肉塊,強大的飛行能力,腳爪尖銳強壯有力以捕捉小型動物,並有八倍於人類眼睛的銳利視力以搜尋獵物。

臺灣日行性猛禽記錄共28種,其中10種為留鳥,冬候鳥12種,過境鳥及迷鳥6種。普遍性的種類僅8種。

鳳凰谷鳥園的猛禽

鳳凰谷鳥園是近距離觀看猛禽的好地方。如照片的大冠鷲(左)與赫氏角鷹(右)。

猛禽的形態特徵:體型大小相差懸殊,不同的體型意味著牠們佔著不同的生態地位。鷲鷹科的體型較大,隼科的體型較小。吃腐肉的,喙大粗壯而鉤不明顯,較不銳利;吃蛇的,喙銳利而粗壯鉤不明顯;隼類的嘴喙相對較細弱,而鉤狀明顯齒突突出,方便將獵物一擊致死並迅速裂解獵物。腳爪都非常鋒利,以鳥類為食的物種,腳趾細長;抓捕地面獵物的物種,腳趾相對短而粗壯、爪較長,有較大的衝擊致命效果。

視覺非常發達:猛禽的眼球體積相對於人類較大、軸徑長、可以在很大的焦距範圍內迅速調整。日行性的物種,眼球內壁有環形支持骨片,使在高速飛行時眼球不會因氣流壓力而變形。雌鳥體型比雄鳥要大。有些種類的雄雌鳥或成鳥幼鳥,其外表差別甚至使觀賞者很難相信是同一種鳥;或是根本不同種,讓人誤以為是同一種。

大冠鷲特寫

大冠鷲近距離特寫,猛禽有著比人類更佳的視力

飛行系統非常發達:隼形目(鷹、隼、鵟、鵰、鷲、鳶)的猛禽都在白天活動,牠們經常會長時間在空中定點停留,大型猛禽憑恃的是周圍強勁的風力或者是陽光照射形成的上升氣流,鷲鷹科的猛禽,翼形多寬而闊,部分外側具有散開的撥風羽(指叉),有利於提升飛行的穩定度。小型猛禽則多依賴自力振翅與尾羽的張合來達成,隼科的猛禽,翼形多長而尖,有利於高速轉彎與飛行和追擊獵物。猛禽的翱翔與盤旋,目的是宣示領域或捕獵巡狩。

特生中心的猛禽標本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鳳頭蒼鷹標本

覓食策略:鵟等捕食地面動物的猛禽會在開闊的平野緩緩盤飛,令老鼠、野兔等獵物驚嚇逃跑後,快速俯衝而下,用利爪抓捕獵物。隼等捕食其它鳥類的猛禽平時在空中巡飛,發現空中獵物後,迅速上升至制高點,然後收束雙翼高速俯衝,以喙、爪撞擊獵物要害部位,令其下墜再承接住。魚鷹等以魚類為主食的猛禽,常在水域上空盤旋、或迎風定點停留,發現獵物後迅速墜降至水面,以弧線飛越淺層水體以爪抓取魚類,空中盤飛至魚類氣絕後才飛到枝上進食。蜂鷹則主要以蜂類的成蟲、幼蟲及卵與蜂蜜為食因而得名。鵟雖然凶猛,卻也常成為遊隼、雀鷹的捕獵對象,顯見自然界錯綜複雜的食物鏈關係。

遷移:遷移是動物因繁殖或食物由一個地區遷徙到另一個地區的行為。每年秋季有成千上萬的鳥類為了脫離酷寒的北地,進行了南下大遷移,至隔年春季,這些鳥類則往北飛返,猛禽即為其中一員。許多猛禽的遷移行為,大多在白天進行,這樣有利於牠們利用陽光下的上升氣流與順向的風勢以節省體力,以及利用地面特徵導引行進路線,甚至方便於隨時降落捕獵食物。大多數體型較大的猛禽是單隻遷移飛行的。體型較小的猛禽有成對遷飛和成群結隊遷飛的,灰面鵟鷹和赤腹鷹即是台灣每年春秋兩季賞鷹活動的主角。

參考:
  1. 照片2:Flickr:K.C. Hung,依創用CC使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 台灣日行性猛禽 蕭慶亮/黃光瀛/台灣省野鳥協會
  3. 浯洲鷹揚-金門地區猛禽觀賞手冊
  4. 上方橫圖參考影片:山林魅影-林鵰-行政院農委會林試所,重繪

Copyright © 2015 - 彰泰國中 Eagle Trac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