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柑的歷史,是由於當時,福建地區要載運貨物到台灣,船運當中的貨物,都是有「商品價值」的東西,可以當作買賣的物品,為了使貨物不用損,瓷器間置放茶葉或絲綢,好像現在的保麗龍,避免碰損,連捆綁的繩子,也是可以販賣的,不會浪費空間,桶子在當時用途廣,桶子也可以販賣,橘子會裝在桶子裡,橘子可以吃,桶子民間百姓,可以用來當水桶、尿桶等民生用品,當時木匠製水桶的技術好,又把桶子漆成紅色,過年時送人討喜氣,所以有此一說,是桶柑的由來,若其他資料,可能要參考一下當地的民俗專家。

    最早桶柑是從新竹、苗栗上岸,叫高牆桶柑,桶柑有品種又可細分為桶柑、海梨柑、高牆桶柑(大春種無子桶柑),現在我們吃的都是「大果桶柑」,是目前比較正式名稱,桶柑還有表兄弟∼海梨柑,其品種早熟又不酸,但這品種的皮較容易乾掉。

    桶柑最早是由樹林地區的「柑園」種植,地名為柑園,全部都是種桶柑,因為是沙洲,及蘆洲地區,容易淹水,所以,就把桶柑的種植技術移至到現在的陽明山,因為陽明山很多農民的祖籍都還在蘆洲,有此一說。

    日據時期,這邊的農民大多種植茶葉,後來才改種桶柑,後來美軍來了,桶柑多以外銷為主,製作成罐頭,是把橘子皮剝去只有果肉,放在罐子中,美國現在還會看到有賣這樣的東西,那時由青果合作社負責這部分的外銷,當時產銷量很大,一直到民國八十多年,因為柑橘的「黃龍病」,又沒有藥可以醫,使得桶柑樹大量死亡,才使桶柑落沒,當年八十四我來農會工作,二百多公頃在種植,三年之內,死了非常多,只剩六、七十公頃,極盛時期,曾有一千多公頃,只要是陽明山區都是桶柑。目前過磺溪家樂福後都是屬於士林農會負責,他們比北投的地區還大,口味其實差不多。

2014臺北市北投區立農國民小學-小橘子樂園

wwh@cc.lnes.tp.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