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湖鄉志  書法 牽水狀

 

                    

    口湖鄉面積達80.46平方公里,由北到南涵蓋下崙村、崙中村、崙東村......後厝村、水井村等共21村,鄉史的文獻起自明朝,歷經清朝、日治時期至民國地方自治迄今已有三、四百年。雖經時代更迭,但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立於斯,不可不知口湖事。因為歷史是文化的根,是民族的命脈,唯有認識家鄉、關心家鄉事,瞭解家鄉的一切,認同家鄉的好,才能真正飲水思源,熱愛我們的鄉土。

    過去先民們胼手胝足寫下一頁頁珍貴的歷史,而今日的我們正在創造歷史,我們汲取前人的智慧,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不可不慎!唐太宗曾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永常對於口湖鄉志的編纂至為支持,期能保存過去的史實並記錄現在發展的狀況,編纂團隊以「大事紀及地理、社會、政事、經濟、城鄉發展、教育、宗教禮俗、藝文、人物等九篇」,在「述多論少」的客觀原則下,將本鄉特色有條理的呈現。

    口湖鄉地處北港溪出海口北側的濱海地帶,屬雲林縣最西南部的一鄉,地勢偏低,農田鹽化,冬嚴寒、夏燠熱,再加上地層不斷下陷,相較於其他鄉鎮,本鄉鄉民的生活環境亦較為困苦。在如此不利的天然條件下,先民們篳路藍縷,不畏辛勞,與海爭地,在農漁業的發展上皆創造出良好的成績。尤其在水產養殖及加工上,牡犡、文蛤、鰻魚、台灣鯛、虱目魚、烏魚等多樣漁產的產量及品質在全台佔有重要的地位,台灣鯛、蒲燒鰻、烏魚子的加工、改良更已是揚名國際,成為全國知名特產。雖有土地貧瘠如口湖鄉者,但在鄉民們的努力打拼之下,口湖鄉一樣能走出一條自己活路!

    回顧口湖鄉的發展,循著先人們艱辛的步履足跡,常懷著敬佩與感恩之情常溢滿懷,沒有先人的打拼,就沒有今日的口湖。永常將持續致力解決本鄉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希望能有效改善城鄉差距、人口外流、水患之苦…等問題。目前已配合本鄉都市計畫,創造就業機會,讓人才回流;為了減少抽取地下水,政府已在本鄉完成全國規模最大的海水統一供應系統,引進優質甲類水質,有利養殖漁業的發展,期能不再為水患所苦;爭取經費,發展本鄉特色,縮短城鄉差距,化劣勢為優勢,營造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此外,亦加強推展行銷本鄉特有文化特色與特產,如金湖村的牽水狀活動,李萬居先生的故居,鄭豐喜紀念圖書館等特有文化特色;並行銷牡蠣、文蛤、虱目魚、蒲燒鰻、烏魚子及台灣鯛等。相信發展漁業養殖,配合休閒產業觀光,對改善本鄉經濟會有所助益,並可大大提升本鄉鄉民的生活水準。

    鄉志的編纂,自本鄉第十四屆、十五屆鄉長乃至永常任內,已接近十載。在編纂團隊用心努力之下,終於完成此一艱鉅的任務。惟開拓至今,歷經滄海桑田的口湖鄉,千緒萬端,遺漏之處,實難避免,尚請多以匡正,俾將來重修時補正。最後對口湖鄉志付出心力的所有人士,致上最大的敬意和謝意。

TOP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