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地圖 古蹟巡禮 仿巴洛克 現代與洋樓 大稻埕教會     

 仿豪華的巴洛克與各種建築風格欣賞與私房景點推薦  直佑整理     

●大稻埕港口-前提摘要:大稻埕曾經是繁華的貿易港口,但現在已慢慢沒落,被遺忘在大稻埕的歷史裡。民眾來趟豐富的歷史文化巡禮,日治時期的迪化街稱為「永樂町」,兩旁的華麗洋樓引領我們進入時光隧道,回到古早的年代,不僅建築是古色古香。以南北貨行變成今日迪化街最具代表性,永樂市場是紡織界的天堂,相隔不遠台北市最著名的夜市之一,寧夏夜市以鄉土小吃名聞遐邇, 能帶予您意想不到的驚喜!

私房閱讀推薦«««««:巴洛克建築的各種詳細介紹 

●巴洛克建築詳細介紹:藝術史家以「巴洛克」來稱呼西元 1600 年到 1750 年之間的歐洲藝術「巴洛克」也是指在十六世紀裝飾主義時期以後與十八世紀洛可可時期以前,這一段時間的歐洲文化。「巴洛克」原指的是一種 巨大變形的珍珠,後來卻成為藝術上的用詞。十五世紀末期以後,歐洲各國不斷擴展科學新知,產生了許多發明;而地理上的新發現,造成了通商與殖民的興盛,物質富有,思想則漸漸自由。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是歐洲的君主專制時代,各國之間常因領土而發生戰爭。此外,因為宗教改革所引起的新、舊教權力之爭,導致後來的宗教戰爭。這些漸漸複雜的局勢,對當時的藝術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巴洛克藝術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於羅馬,也就是舊教的中心,隨後即傳遍了洲及美洲部分地區。

●巴洛克建築的形式及主義:巴洛克藝術的風格是延續自文藝復興末期的矯飾主義,著重在強烈感情的表現,而不像鼎盛期文藝復興以前那樣的嚴肅、含蓄。此時強調流動感、戲劇性、誇張性等特點,常採用富於動態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線、斜線等。其風格趨向,多少也反映了當時歐洲的動盪局勢、不安而豐裕的現實景象。建築方面,裝飾華麗,古典的樣式和曲式、曲線並用,橢圓形大廳、圓形屋頂都為常見;注重建築物四周景觀,有廣場、庭園、噴泉、雕像等。著名的法國凡爾賽宮、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就是 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物。

巴洛克建築的起源與特色:巴洛克建築起源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風氣,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此新式建築著重於色彩、光影、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

●巴洛克與宗教的關聯:文藝復興為義大利宮廷帶來財富與權勢,是貴族與宗教力量的結合。巴洛克,至少在初期,則是與反宗教改革--天主教會內部對應宗教改革的革新運動--有直接關聯的。天特會議(1545–1563)普遍被認定是反宗教改革的開端。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物,一方面有著更強烈的情緒,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會的財富與權勢。新的建築風格體制現出新宗教教派的時代背景,例如戴蒂尼會與耶穌會,其目標是增進宗教的普遍與虔誠。十七世紀中葉,巴洛克風格轉而表現於豪華宮殿上,首先在法國-如拉斐特城堡,位於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薩爾設計-隨後遍及歐洲。

「仿巴洛克式」建築(此名詞尚有爭議)在大稻埕迪化街,確有不少,不管是紅磚建築、洗石子建築,迷人之處,是店屋立面上的泥塑紋飾,不論花草、水果、稻穗、禽、珍獸都靈活神現,顯見這些工藝師的巧手;迪化街的建築有多種不同的外型,各具風格,如果店屋立面沒有這些紋飾做畫龍點睛的裝扮,必然 不會有今日的成果。

私房推薦«««««:巴洛克建築特色、現在主義建築 、洋樓式建築的風格特色全都錄,超級比一比

       ●巴洛克建築特色:

巴洛克建築的特徵包括:
寬闊的、有時是圓形的中殿取代了狹長的中殿
戲劇性地使用光線,強烈的光影對比,明暗對照效果(如威爾騰堡修道院教堂),或依靠窗戶均勻照明(如溫加滕修道院教堂)
大量使用裝飾品(通常是鍍金、石膏或粉飾灰泥、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
◎很大的天花板壁畫
外部立面的顯著特點是通常有戲劇性的中央突出部分
◎內部通常只是繪畫與雕塑的框架(特別是後期巴洛克)
◎錯視畫法般的虛幻效果,繪畫與建築的混合
◎在巴伐利亞、捷克、波蘭和烏克蘭巴洛克,普遍存在尖尖的屋頂
◎天主教國家的聖母柱和聖三柱,通常因黑死病結束時的感恩而興建

●現在主義建築介紹:迪化街店屋有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譬如霞海城隍廟北側昔新高銀行(今已改建大樓為第一銀行)旁的乾元行就是現代主義式建築,沒有華麗的牆壁,而是採行水平狀簷板。現代主義(或稱前現代主義)是1920年代末期引進台灣的「新式建築風格」;1920年代是台灣非武裝民族運動澎湃洶湧的年代,也是催生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於文學、美術、音樂、戲劇和生活,都有脫影出新的視野、格局,建築也沒有落後,現代主義式建築在此時期也在大稻埕出現了不少棟。

乾元行拋棄華麗紋飾,上層水平線條山牆下的「牛眼窗」有兩根人蔘圖案,最令人激賞,富於創意的圖形,不僅深具美感,也代表著老字號的「乾元行」是漢藥行。人蔘圖樣是泥塑作品,自然為匠師的巧思傑作,它雖然是建築物上裝飾品,但也可以單獨視為是一個絕佳的工藝創作。

●洋樓式建築介紹:屋頂上平直的女兒牆,細密的簷間線腳,拱型窗洞,和花瓶狀漏空排列的欄杆,是最明顯的特徵,主要用紅磚建材。主要以兩層樓房為主的建築物, 清朝末年臺灣被迫開港通商,西洋人越來越多進駐台灣,建築立面的設計以洋風的設計為主 ,是仿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樓建築。特色:台灣本地燒的清水紅磚拱型窗綠色釉彩的花瓶欄杆平直的女兒牆仿西式柱式。裝飾材料主要為石與標準規格磚為主,亭仔腳的構造以磚與木造的混合構造為主。

私房閱讀推薦««««:大稻埕的建築架構與介紹

●建築架構的介紹:市街上大部份的建築是以丈八(5.45 公尺)寬乘二十四丈(72.72 公尺)長的空間單元所形成的長型連棟式街屋,除沿街面之亭仔腳的作法,材料上不同外,其主體結構、屋頂形式、層數均類似。其格局一分為二,前半為店用,上方有一樓井可供作儲藏使用。後半則作居室或儲存使用。
此類建於清代的街屋,其店鋪退於幽暗的亭仔腳內,由木構造的屏扇構成,中置兩門柱,左右各一檻窗,打烊後架設木板條封起。其立面即由和緩下垂之屋頂面,簷口滴水線和力柱構成,街屋立面形式的細部磚作,承襲大陸作法,多用閩南燕尾磚為主材。清代末期模仿早期洋樓的原始牌樓厝,由於受到洋行的影響,長型連棟式店屋的立面出現了磚拱構造,材料多採用台灣燒製的磚,比例與傳統的燕尾磚不一樣,比例約5:2:1 的形式,但在砌法上有些許不同。一些洋行細部裝修形式(如花瓶欄杆、女兒短牆等)也出現在一些店屋立面形式的細部中,但傳統的店屋空間、基本的立面分割方式與窗、門擺設的位置,並無太大的改變。

私房景點推薦«««««:大稻埕獨樹一格的廟宇介紹

迪化街初建於1850年代,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迪化」一名,是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投射當時新疆省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所制定的街道名。該街實際包含戰前的南街,中街,中北街(北段、北街),普願街以及杜厝街,而現今當地民眾通常把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稱北街,以南稱南街。 

●獨樹一格的廟宇:              

迪化街最早出現的商店是1851年(清咸豐元年)由林藍田所開設,那是艋舺(萬華)發生嚴重移民械鬥的二年前;1853年,因械鬥被逐出家門,逃往大稻埕重立門戶的泉州同安人在林藍田店鋪附近紛紛開設商店,形成「中街」,當年安置在艋舺「八甲庄」和他們一起逃難的城隍爺,於1859年3月在今地正式落成。霞海城隍廟、法主公廟、慈聖宮號稱大稻埕三大廟宇,奉祀媽祖的慈聖宮格局規模最大,另二間都是「蕞爾小廟」,法主公廟近年被改建成了大樓廟宇,一樓且成了車道,已無「古趣」可言。霞海城隍廟是大稻埕唯一被列入國家三級古蹟的廟宇,建地僅約40坪而已,「刀型」建築,獨樹一格,雖無對稱,但因鋒「利」」的刀型外貌給了大稻埕諸多「利」源,而成商家守護神。

私房景點推薦«««««:欣賞大稻埕的區域性街道介紹與其特殊的店屋風格

 ●大稻埕區域性街道介紹:關於大稻埕地區的區域範圍,在清代時期是沒有明顯的區域界定;於咸豐元年(1851 年),同安縣人林藍田,移居今大稻埕中街處(迪化街一段),建店鋪三棟,開始了大稻埕之市街發展。從此以後,艋舺市勢日漸衰退,而大稻埕即如朝日東昇,充滿新興氣象,不到幾年遂成立「中街」、再由「中街」,發展「中北街」,逐漸形成現今之迪化街,周圍串連巷道也逐漸成形。該時期的都市紋理,以主要的大街(商業街)為架構,鄰里巷道分佈其中,大街兩側多為商業使用之店鋪或洋行等,巷道則以蜿蜒曲折的形式自由發展,這種傳統的街道路網有如下特徵:

1.具有強烈之方向性與隨意延長的特性,尤其與鄰近聚落相關之街道,此特性 非常明顯。

2.由於長時間持續發展之歷史背景,市街被道路分割不規則,自然形成折點很多。

●特別的迪化街店屋風格:宛如一部近代建築史縮影,包括了閩南式店鋪住宅、洋樓式樣兩層樓房、大正昭和時期盛行的仿巴洛克式建築,以及現代主義式建築。其中「閩南式店鋪住宅」 多為單層樓,主要以土埆壁和紅磚為主要的建材,風格極為單純,像瓦片覆蓋的斜屋頂、木板構成的門窗、屋簷下的亭仔腳等,都是外觀上主要的特色。「洋樓式兩層樓房」 除兩層樓房為主要特點外,屋頂上「女兒牆」、具有窗洞,和花瓶狀漏空排列的欄杆,也都是明顯特徵。而「仿巴洛克式建築」可以突顯迪化街曾有富甲一方的氣勢,是以洗石子和紅磚為主材料,特別強調華麗裝飾,如高聳突出的山牆、緊密細緻的花草雕飾。同樣也是以面磚、洗石子為主的「現代主義式」,外觀則是較注重線條的表現和比例的均衡,整體感覺漂亮,且簡潔明

 

      參考資料:書籍資料/網站資料

◎ 莊永明,2007,《大稻埕逍遙遊─台北文化搖籃地采風》,台北霞海城隍廟出版
◎ 葉倫會,2003,《台北城逗陣行》,中華特區發展協會出版
◎ 黃信彰,2009,《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台北市文獻會出版
◎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2000,《台北古城深度旅遊 : 古城門.老街.近代建築》,遠流出版
◎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2000,《台北歷史深度旅遊:艋舺.大稻程》,遠流出版
◎ 李秀娥、謝宗榮,2006,《台北霞海城隍廟》,台北霞海城隍廟出版
◎ 上旗文化編輯部,2011,《台北故事遊:古蹟、老街、老店 & 新空間》,上旗文化出版
◎ 李乾朗,1998,《台灣近代建築》,雄獅美術出版
◎ 李乾朗,2005,《台灣古建築鑑賞二十講》,藝術家出版社出版
◎ 李乾朗,2004,《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4台灣學術網界博覽會  國中組  觀光資源類  作品【傾埕之美-大稻埕say街】    製作團隊-cchs最強 

學校 臺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    Copyright © Photography. Design by Chongqing Ju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