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參與競賽類別:地方歷史古蹟類

2.地方社區描述:

  1860年,臺灣全面對外開港通商後,臺北逐步取代臺南,成為全臺政經中心。1895年,日本開始統治臺灣後,臺北更成為臺灣總督府所在地,從此確立臺北百年來,在臺灣歷史發展上的重要地位。日本殖民臺灣後,在臺北地區開始進行現代化市區改造工程,並推動各種日本文化與教育措施,更在戰爭後期進行皇民化運動,臺北也從傳統的漢人商業城鎮,轉變成為日本海外殖民的現代化實驗城市。

  與此同時,日本神道教信仰也隨之傳入臺灣, 1901年全台第一座神社,臺灣神社落成於今日的圓山飯店,以祭拜征台期間過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日本神道教的開拓三神與天照大神;1928年在今日南海學園建造建功神社,祭拜在臺有功的日本及臺灣人士;1929年因芝山巖事件而建造芝山巖神社,作為祭祀六氏先生及在臺有功的教育人員;1930年為祈求順利建造草山水路,並撫慰許多殉職亡靈,於今日劍潭捷運站附近山坡上建造圓山水神社;而後更陸續建造北投神社、文山神社與臺灣護國神社等。

3.專題研究計劃:

  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期間,透過教育改造、風俗慣習的移轉,不斷滲透臺灣人的生活,其中,代表國家信仰的日本神道教,也隨之傳入臺灣建社祭祀。在日本殖民政府大力支持下,臺灣各鄉鎮開始建造神社,逐步達成一街一庄一神社的目標。然而,隨著日本戰敗撤退離開臺灣,這些曾經代表日本帝國統治臺灣的象徵,不是遭到破壞、拆除,就是遭到易裝改變,取而代之成為國家忠烈祠,供奉為中華民國犧牲奉獻的民族烈士。除極少數因位處較隱蔽的山區,得以倖存殘留部分神社原貌外,其餘神社幾乎全部拆除殆盡,神社裡的各種建物也四散各地,被以某種特有的樣貌保存下來。

  國小五年級社會課本,當提到有關神社的事蹟時,無論哪一家出版社, 總是說神社是皇民化運動下的產物,但日本神社在臺灣的建造,是否就僅止於為國家服務?難道神社的存在沒有其他的價值嗎?而當時的台灣人又是如何看待神社?今日的臺灣與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看待神社的存在?對於今日多數的臺灣人而言,不禁要問這是誰的遺產?許多的疑惑成了這次專題研究的開端。

  本專題由萬福國小教師與六位國小五年級學童,以日本神社為核心主題,探尋今日留存於臺北市的神社遺跡,了解神社目前保存的狀態與背後的歷史故事,期盼透過另一種眼光,重新思考這些神社存在的價值,在國族歷史情感之外,以文化資產的思維,將神社所象徵的過往,融入成為臺灣人民歷史記憶的一部份,進而將日本神社轉化成為臺灣古蹟,獲得妥善的保存與維護。

4.網際網路環境:

  學校今年剛汰換一批新的電腦,這次的專題研究我們剛好可以使用,新的電腦處理資訊的速度非常快,對於我們查詢資料,及寫田野調查日誌都非常便利,學校的網路環境則是透過光纖線路,連到臺北市教育網路中心,再連到臺灣學術網路,網路連線算是非常穩定與快速。

  在這次的探訪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加真實呈現臺北市神社遺址的現況,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也使用了一些數位器材,比如錄音筆、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不過後續的資料整理也花費了好多的時間,要特別感謝老師的指導,藉由這次的活動我們也讓我們的數位技術增進不少。

  為了讓大家更方便分享資訊,我們這次每次田野調查後拍回來的照片,及後續寫的研究日誌,都放到雲端的網路硬碟Dropbox,這樣大家不管在學校或在家裡,都可以同步所有的研究資料,我們都感覺非常便利。

5.克服困境歷程:

(1)時間配合:

  因為這次的研究主題,需要探訪臺北市的神社遺跡,而這些遺跡常常是分散各處,所以要花不少時間進行戶外田野調查,但是我們團隊的成員課後都幾乎要補習或從事其他活動,因此,要湊齊所有人一起去戶外田野調查真是不容易。因此,我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將田野調查時所拍攝的照片及影片,都放到雲端網路硬碟,這樣就算沒有參與田野調查,也能夠瞭解臺北市神社遺址的狀況。

(2)尋找神社:

  這次的主題是要尋找臺北市的神社,而神社是日本人統治臺灣時,所建造的宗教建築,但因為研究的人並不多,所以資料找得很辛苦,甚至有時也必須使用日文資料,還好老師有解釋讓我們瞭解大概的意思。當找到資料後,我們必須將當時神社的照片印下來,然後帶到現場進行比對,才能知道究竟神社目前還剩下多少遺跡,除了已遭到拆除的物件外,有些流落在外的,也必須透過舊資料對照,確定流落的地點,然後再趕到當地紀錄神社的現況,雖然感覺有點累,但當找到神社,或發現有趣的問題時,都會讓我們覺得很有成就感。

6.心情日誌隨寫:

  當老師說要進行臺北市的神社遺跡調查時,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問?臺北市怎麼可能有神社。那不是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嗎?不過隨著深入發掘更多有關神社的資料,我們才明白原來日本統治臺灣時,曾經建造多達200座的神社,這些神社可以留存到今天的,逃過被摧毀的命運,幾乎都是以某種特別的方式給隱藏起來,所以不深入探查,根本就無法發現。

  隨著一座座神社被我們發現與調查記錄,內心的感動與震撼不斷接踵而來,原來這些神社一直都存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只是我們從不曾認真的去看待他們,更不用說要做到維護的工作,這半年多來探查了十多處的神社遺跡,更是發現原來神社不只是課本裡所講的皇民化的工具,神社其實是日本人,甚至是不少已同化的臺灣人,重要的精神依靠,無輪是祈求平安、事業順利、生意興隆等等,都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讓我們對神社有更不同的認識,也發現臺灣不同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