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使用的儀器: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要研究發展方向與重點:1.台灣河流生地化系統與水土資源利用整合研究台灣的人為活動產生大量廢氣與廢污水,影響氣域與水域的循環。鄰近的中國大陸快速發展污染物,伴隨大氣進入台灣的自然生態,這些過程衝擊台灣水土資源的利用,亟需評估研究。本計畫是從生物地球化學的巨觀角度考慮,結合觀測、模式與生地化實驗的研究方式互相連結,搭配地理資訊之建構,套疊地文、水文、地質與生態自然因子、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型態與規模,來探討台灣各流域的物質循環在自然狀態下的變化與人為擾動下的改變,並瞭解人為污染物之傳輸。 2.台灣近岸與河口水體環境研究台灣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近岸海域兼具生物多樣性及系統多樣性。依廣義角度而言,這些系統有河口、珊瑚礁、陸棚及大洋。這些系統提供豐富的海洋資源,因此,保護近岸海域,就是保護海洋,更可維護海洋生活空間。 台灣河流湍急,利用土地有限,中下游人口密集,上游陸域水體透過地表與地下逕流傳輸,流經人為活動區域,夾帶大量懸浮物與污染物進入海域,已改變了近岸生態的結構與功能,破壞了近岸環境,壓縮國民生活空間,影響了海洋資源。嚴重性已顯而易見,未來趨勢勢必因開發而惡化。雖說相關單位已執行水域環境監測,但這些監測欠缺 “通量或反應速率及“系統功能指標數”如(P/R ratio)的測量,故而只提供零星的訊息,無法了解控制環境因子變化機制而評估整體環境變化。 上述之需求及目前的缺失,本計畫建立全新的運作方式,特點在於運用最新的野外觀測技術進行水理、水質觀測,並建立整合資料庫,以探討台灣河口、濱海工業區與重大污染源近岸十公里內的污染擴散現象,其目的是要了解台灣近岸水體環境污染機制,評估生態系統衝擊與改變, 建立預測能力協助政府維護近岸海域環境品質,提供海岸環境永續經營與利用的科學基礎。
以上資料參考自:http://www.rcec.sinica.edu.tw/tw_about_rdf.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