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地圖
河川汙染相關資料 水質監測站資料 訪問中研院專家 實地踏查四分溪 心得感想
專題計畫簡報
 

中研院環變中心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中央研究院內有許多的研究所與研究中心,而此次我們為了更加了解河川污染的各種相關知識,而在眾多研究所中,「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與我們想研究的河川污染議題最為相關!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的由來:

由於台灣污染物排放增加,導致台灣環境品質嚴重惡化、空氣污染、酸雨、水污染......等。對農作物會有不利的影響,對台灣的生態環境會有影響,對雲和降雨也會有影響!為了要解決這些問題,並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所以中研院才會有一個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裡的實驗室:

中研院環變中心01中研院環變中心02

環境變遷中心中依照研究方向目的性質的不同,而分成許多實驗室!

微量元素實驗室

微量氣體分析實驗室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實驗室

氣候系統研究室

大氣氣膠實驗室

生物地球化學實驗室

行星科學實驗室

空氣品質與區域氣候研究室

環境與健康評估實驗室

氣候變遷實驗室

同位素分析實驗室

環境系統生態實驗室

水文實驗室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使用的儀器:

    環變中心儀器

    環變中心儀器

    環變中心儀器

    Thermo MAT 253

    Flash 2000 HT

    Thermo Trace GC Ultra
    氣相層析儀

    環變中心儀器

    環變中心儀器

    Agilent6890

    Picarro L2120-I水同位素分析器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要研究發展方向與重點:

      1.台灣河流生地化系統與水土資源利用整合研究

      台灣的人為活動產生大量廢氣與廢污水,影響氣域與水域的循環。鄰近的中國大陸快速發展污染物,伴隨大氣進入台灣的自然生態,這些過程衝擊台灣水土資源的利用,亟需評估研究。本計畫是從生物地球化學的巨觀角度考慮,結合觀測、模式與生地化實驗的研究方式互相連結,搭配地理資訊之建構,套疊地文、水文、地質與生態自然因子、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型態與規模,來探討台灣各流域的物質循環在自然狀態下的變化與人為擾動下的改變,並瞭解人為污染物之傳輸。

      2.台灣近岸與河口水體環境研究

      台灣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近岸海域兼具生物多樣性及系統多樣性。依廣義角度而言,這些系統有河口、珊瑚礁、陸棚及大洋。這些系統提供豐富的海洋資源,因此,保護近岸海域,就是保護海洋,更可維護海洋生活空間。

      台灣河流湍急,利用土地有限,中下游人口密集,上游陸域水體透過地表與地下逕流傳輸,流經人為活動區域,夾帶大量懸浮物與污染物進入海域,已改變了近岸生態的結構與功能,破壞了近岸環境,壓縮國民生活空間,影響了海洋資源。嚴重性已顯而易見,未來趨勢勢必因開發而惡化。雖說相關單位已執行水域環境監測,但這些監測欠缺 “通量或反應速率及“系統功能指標數”如(P/R ratio)的測量,故而只提供零星的訊息,無法了解控制環境因子變化機制而評估整體環境變化。

      上述之需求及目前的缺失,本計畫建立全新的運作方式,特點在於運用最新的野外觀測技術進行水理、水質觀測,並建立整合資料庫,以探討台灣河口、濱海工業區與重大污染源近岸十公里內的污染擴散現象,其目的是要了解台灣近岸水體環境污染機制,評估生態系統衝擊與改變, 建立預測能力協助政府維護近岸海域環境品質,提供海岸環境永續經營與利用的科學基礎。

      以上資料參考自:http://www.rcec.sinica.edu.tw/tw_about_rdf.html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