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徙舖:

  當人在彌留時,即移出去廳堂,俗稱「搬舖」。只要是男女中年以上,有配偶小孩的人,死則稱為壽終。

拜腳尾飯
圖片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 拜腳尾飯:
      等氣絕時就舉哀。以一碗飯上面插一雙筷,置鴨蛋一顆,稱「腳尾飯」以及油燈一盞,俗稱腳尾燈焚香,燒冥紙祭拜」,稱「拜腳尾飯」。
  • 守舖:
      舖草席在屍側,坐著或臥躺,日夜守屍稱為「守舖」。

  • 報喪:
      
    喪即告知親戚,報喪不得入別人屋內。母親過世,即帶白布報母親外家,稱「報白」。女兒聞喪歸來, 半途即悲聲痛哭,俗曰「哭路頭」。
  • 豎魂帛:
      屍體蓋上白布,從頭到腳,屍跡不外露。又以布幕遮住神明及祖先 的牌位,以免觸犯 ,入 殮 後 治卸。另以白厚紙,寫上死者名諱及死亡年、月、日,作魂帛暫代牌位,稱「豎 魂帛 」。

    喪服
    圖片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 喪服:
      縫製喪服,並備草鞋、草箍、孝杖,依與死者關係親近疏遠,制有區別:
    • 麻布:兒女、兒媳婦、長孫用,為最重孝。
    • 苧布:孫子、外甥、姪用心,為次重孝。
    • 白布:與死者同輩或外親用。
    • 紅布:死者第四代子孫用心,有四代同堂為榮之意。

 

  • 入殮:
      依日師擇吉日良辰,將屍體安放在棺內,俗稱「入木」。須經過下列儀式:
    • 買水:入木前,屍須先洗淨。洗屍體的水,必須用活水。所以孝男穿孝服,捧新缽至河 邊 ,焚燒冥紙,盛河水回家,稱為「買水」。以白布沾缽水,擦拭死者。
    • 穿壽衣
      圖片來源:Blogger

    • 穿壽衣:拭淨後為死者理髮、梳粧打扮,換件壽衣,俗稱「張穿」。依年齡高低,壽衣穿有三重、五重、七重等分法。必須為奇數,蓋喪事只可單,不可用雙。

    • 接棺:棺木將至,孝家眷即匍匐出門,哀哭跪接,稱為「接棺」,先燒紙,嗣奉入廳中。

    • 辭生:入殮之前,以飯、鴨蛋、豆腐、青菜等六碗或十二碗,供祭拜死者,稱為「辭生」, 以告別死者。而道僧即供食狀,吉語相告。

    • 入殮:棺木內先鋪茶葉、草紙、木炭及殉葬物品等吉辰到,孝男抬死者手腳,棺木杠 夫即助其安放於棺內,頭以草紙固定,俗稱為 「入木。此時切忌抬屍的人影投入屍 上,或 眼淚滴下棺木內。孝眷即環跪棺木旁哀哭。

    • 回西方:搭棚設壇,掛佛像、地獄圖等,於入殮後,即請道僧誦經做法事,藉由佛力超度亡魂,免墮地獄而往西方佛國,稱為「回西方」。


  • 擱棺:
      安葬須選擇黃道吉日,且須請地理師尋墳墓福地費時,停柩日久,稱「擱棺」。

  • 出殯:
    出殯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以日師選擇良辰吉時出殯,俗稱為「出山。其儀式大概如下:

    • 擺祭:將棺木移出屋外,俗稱「移柩」後,舉行「擺祭」除喪家準備牲醴等外,出嫁女兒須準備豬頭供祭。孝家眷、女婿等依序奠酒跪拜,子嗣由親朋等弔祭。

    • 封棺:祭拜後即行封棺之禮儀,俗稱為「封釘」。孝眷環跪棺木旁,隨司公唱吉語,以「 有喔」呼應。男喪由死者的親族,女喪則請外家行封釘。

    • 旋棺:封釘後,個僧即引孝券繞棺木三次,稱為「旋棺」。
點主
資料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 點主:
      舊習俗點主在墓地舉行。在靈柩安放墓前,就請官人或學者為點主官行點主。將靈牌上神主的主 字上面一點從缺,像是王字。孝男背對神主面向東邊,跪在地上。點主管執新筆,沾雄雞冠 鮮血(今則改為沾朱墨),隨道僧高唱吉語,點「王」為「主」後,向東或墓後擲棄筆 。


  • 安葬:
      良辰到,即收祀后土,將靈柩奉安入穴,俗稱為「落葬」。

    • 放栓:入穴前將棺木穿些氣孔,稱為「放栓」,使屍體與地氣相通。
    • 落葬:骨灰盒埋入地下,表明死者入土為安的整個 過程稱為落葬。
    • 撒五穀:此為土葬行之儀式,而呼龍意謂此墓風水極佳,具有龍氣,可佑子秀孫賢。
    • 返主:分罷五穀,神主放入斗裡面,與斗久留存一些五穀等,長孫「魂轎」帶回,稱「返主」。


  • 做功德:
      它葬後搭棚設壇,長孫長女拿傘遮蓋桌上魂帛,面向壇坐於壇前面,請道僧誦經做法事,俗稱為「做司」。死者之名施功德,以贖生前的罪孽,而藉佛力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圍庫錢:
      做司之後,孝眷圍繞燒冥紙及紙製庫官庫吏,稱為「圍庫錢」。

    安靈
    圖片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 安靈:
      返主之後拜懺後設靈桌,上置仿死者紙像、魂帛,兩帝置桌頭 嫺(紙製僕婢各一位),魂帛 前置香爐、靈燭、油燈 等物,桌旁放個幢幡,稱「靈」或「安靈」。

  • 除靈:
      俗於死後約一百日前後,選擇吉日舉行奠祭,稱為「除靈」。
  • 做對年:
      死後的一週年祭,俗稱「做對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