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們到哪裡都應該有一個目標、起點,要朝目標往前走到底;不要停在半路,停在半路比走到目標還辛苦。 就好像爬山的人,要不就留在山下,要不就一鼓作氣到山頂上。否則停在半山腰中,石頭若滾下來,豈不是 很危險?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灰濛濛、氣冷冷的時侯,只要將最終目標穩定住,就能像冬天的太陽一樣,感覺溫暖。 人的生命,要永遠保持像春天一樣,不斷湧出生命力,不斷發揮它的功能,才是活著的人生! 所謂職業,是為生活而工作,是被動的辦事;辦公時間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遲到早退,公務就算完成。而 志業則是沒有上班時間,更沒有下班時刻,雖然不需打卡,卻是分秒善盡義務,一切都出於自願。 做好事總是要騰出時間,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應盡的義務。 天下、國家、社會、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寧、和睦,皆因人人只知爭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諦。 生命只有數十年,慧命卻永遠不滅。每個人都有代代傳承的子孫,要留下美的回憶與愛教育給怹們,這就是史 蹟的慧命常存。 願是成功的起點,願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願,一切事業要成功必須有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依願力 而行,最後才能圓滿成佛。「人」如無願,就無希望;沒有希望,就無法成就事業。 佛教提倡「願」、「力」並行,若僅是空口談願,卻不以實際行動表現,永遠都無法滿「願」。 真正的普度是發大心、立大願,普愛一切眾生。 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 佛教徒應具足運動家的精神,只要肯精進,一定可以到達終點--佛的境界。 宗教的力量,不僅能鼓舞人們的身心,並能帶來心靈的淨化。 世間事都是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則人生到處都充滿真善美。 人人本具一顆菩薩心,也具有和菩薩同等的精神與力量,此力量即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它恆藏在人人內心的本 性。 菩薩行者心懷慈悲,常起利益眾生的念頭,無論到任何地方,心都無畏懼。因此,若能做到以愛待人、以慈對 人,則不惹人怨,亦能結好緣。 行菩薩道,要經常接受考驗。遇到困難與危險時,要學佛陀大無畏、大勇猛的精進精神,心無怖畏、志不退縮 ,不斷向前邁進。 我們應為別人的成就生歡喜心,視他人的成功猶如自己的成就,這就是菩薩心。常常抱持利益眾生之心,就可 永遠不離喜樂。 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發揮良知良能,沒有一個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薩心。 菩薩的愛像一杯清水,可以從上透視到底,沒有一點色彩,此即「清水之愛」。 菩薩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薩能做事、能說話、能吃飯,能尋聲救苦隨處現身。 人生的價值在於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沒有價值。 人間如舞臺,人人都在舞臺上扮演各自的角色。 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薩像,只是供我們攝心,真正靈感的佛菩薩在每個人的心中。 一切功德由時間所累積,一切功德由我們身體行動所成就;所以,我們要好好愛惜人身。 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身體,趁能自由說話、走動的時候,趕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揚佛法和導人向善的事。 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體就有病痛。佛陀曾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既知有病, 就應遵從良醫的診斷治療,免除身體苦患。 人一生的行為,不管是善是惡,皆由時間所累積。 人對軀體有兩種看法:一、太愛自己,珍寵得過分,捨不得善加利用;二、太輕視自己,輕視得近乎折磨,以 為身既是「不淨物」又何必重視,因而忽略了身是「載道器」。其實,只要好好發揮身體的功能,不但處世大 業能夠成就,佛道也將不遠。 (資料來源∼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