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簡介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清雍正初年(西元1723年), 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 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來此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Banka, 因此稱此地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艋舺龍山寺是泉州安海龍山寺之分靈寺廟,主要奉祀觀世音菩薩。從清乾隆三年初創以後,歷經嘉慶年大修、 同治年小修、日據大正年間的大改修,以及臺灣光復後的數度修築;包括其間數十次的小整修,例如屋脊的裝飾, 樑架彩繪、鐘鼓樓換屋頂及後殿文昌祠因祝融之災而重建,方有今日所見之規模。

民國七十二年政府公告艋舺龍山寺為國家保護之二級古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國際觀光客來臺旅遊的三大名勝。龍山寺並於板橋文化路興建文化廣場大樓, 民國九十四年落成啟用後,辦理多項社教課程與講座,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 艋舺龍山寺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 除了欣賞臺灣寺廟建築藝術之美,亦可以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樂趣。

以上文字資料來源:艋舺龍山寺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