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昔時風貌】【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漢人入墾

    社頭地名的由來

   武郡社

大武郡社是彰化縣境內的番社,範圍包含現在的社頭鄉、永靖鄉、埔心鄉以及員林鎮南畔、田中鎮東畔和北畔、溪湖鎮及田尾鄉的一部分、還有南投市和名間鄉在八卦山脈的部分。清朝領台後對於番社的管理,仍沿襲荷蘭、明鄭王朝的舊法,遴委土官由社內所謂「頭人」選充,土官沿用至乾隆四年改為土目,至光緒十四年再改為頭目,由於大武郡「社」之「頭人」居住於本地,「社頭」因以得名。
 

(社頭鄉公所)

(社頭火車站)

                                                                                                                             up

    社頭昔時風貌

約四百年前,彰化隆起平原是一塊蠻荒之地,原有茂密青翠的樹林,處處可見水塘埤圳沼澤溼地,野草豐盛,遼闊的原野上野牛野鹿成群牠們嬉戲追逐,見那花香遍野,彩蝶翻飛,飛禽野雉穿梭而過,兔、羌、山豬參雜出沒,鳥叫蟲鳴,風吹草動,蘊含著自然的音聲旋律,又見那潺潺溪流清澈見底,魚蝦悠游,原野的一草一木,一動一靜,隨處生機無限,帶給人無盡遐思。

當時彰化平原的東南角落,有一個叫做大武郡社的原住民聚落。住著一群南島語系和安雅族的平埔族人,他們從事農耕、織布,並且捕魚蝦於溪流沼澤,獵牛鹿於遼闊原野,採愛吃的檳榔,農耕則栽種稻米,並種有番薯、甘蔗、豆、薑、蔥,衣食充沛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對照今日社頭工商進步,社會繁榮,街市紛擾,令人引發思念古時候的悠悠情懷,且嚮往那時淳樸自然的古老世界。

(彰化平原)

(社頭農田景色)

                                                                                                                              up

    社頭鄉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社頭鄉位於彰化縣東南隅,東以八卦台地的東緣和南投縣相接,北鄰員林鎮,西連永靖和田尾鄉,南邊是田中鎮。本鄉海拔高度介於30-430公尺之間,全境可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屬八卦台地的西側山麓地帶,西為彰化隆起海岸平原的部分區域。

本鄉東邊部分屬八卦台地,夏雨集中使得西側山麓發展出不少順向谷,並在山麓地帶形成大小不一的沖積扇地形,沖積扇的地勢以中央位置為最高,向兩側扇緣逐漸降低,沿著山腳興建的137號縣道〈山腳路〉及因穿越數個沖積扇的扇面而出現了忽高忽地的情形,尤以位於山湖、清水、埤斗村轄內的路段最為明顯。在山腳海拔高50公尺處的部分地區常出現天然水池和湧泉水池以朝興村數量最多,社頭鄉未充分開發前地下水位甚高、水塘、埤圳、沼澤、溼地處處可見,由社頭鄉內古地名可見端倪;如大魚池、山田仔、內湖、下田仔、水井仔、湳仔、湳底、魚寮仔、芋寮仔、埤斗、鴨母湳等。

                                                                                                                    up

漢人入墾社頭

初社會動盪不安,盜賊四起,福建、廣東居民謀生不易,陸續遷徙來台。康熙中葉,漢人於此時先後進入大武郡社開墾,當時墾首施世榜、黃仕卿、鄧遜有等逐次完成八堡圳、十五庄圳、鴻門圳、大高圳等灌溉今社頭鄉轄域,入墾社頭的移民人數最多者為來自漳州南靖的蕭姓,故有俗諺「社頭蕭一半」流傳於世。依次為劉、陳、張、邱、謝、潘、黃、詹、游、翁、柳、賴姓等分別來自漳州南靖、漳浦、平和、詔安及潮州饒平等縣。

乾隆年間枋橋頭庄形成街肆,嘉慶年間社頭庄成立,社頭轄區次第拓墾建設成村莊。由於移民漸增,漢人與原住民爭地,平埔族人勢力薄弱,嘉慶九年〈一八○四年〉部分平埔族人半線社潘賢文及大乳汗毛格遷徙至格瑪蘭〈今之宜蘭〉又於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大舉遷徙到埔里居住,其餘留在社頭者都被漢人所同化。甲午戰敗,滿清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五十年。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民國三十 九年台灣實施地方自治行政區域調整,改隸彰化縣社頭鄉迄今。

                                     (彰化啟智學校)

(社頭鄉行政區域圖)----點圖可放大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