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景食物---

 

相傳,吃粽子和賽龍舟,

是為了紀念屈原。

據說,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豐富的民俗特色也正是與這些辟邪驅瘟的習俗有關,

一代一代流傳至今。

 

 

| 端午食粽 | 應景食物 | 品嚐一首詩 | 端午吟詩 |

 

端午應景食物

 

俗話說「五月五日話端午,粽包艾束思民俗」。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五”又與“午”通,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等。古時候,無論男女老少,在這一天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端午節喝雄黃酒一樣有驅病健身的功用。雄黃是一種礦物,將它和菖蒲根一同泡成酒,有抑制細菌增生的作用,所以有句俗諺說「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小孩子不能喝酒,大人會替小孩在鼻子、耳朵的地方擦擦雄黃酒,在額頭上畫個「王」字,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資料來源:臺商壹周

 

雄黃酒

雄黃酒

 

作為一種中藥藥材, 雄黃 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 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闢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中國 神話 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 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綠豆糕

綠豆糕

 

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與春節、中秋同為最重要的三個節慶。端午接近夏至,民間一般認為過了端午,夏天才真正開始。端午節到現在仍然是一個熱鬧的節日,但是在習上已經較為簡略。古時過端午不但划龍舟、吃粽子,還要喝雄黃酒、吃綠豆糕、鹹鴨蛋。因為端午過後暑夏即至,炎夏容易帶來瘟疫,而雄黃酒、「綠豆糕」和鹹鴨蛋都是涼性食物,有驅瘟解毒、去痧消暑的功效,祖先們認為只要吃下這些食物,就能避免褥夏的疾病。也許因為現代醫藥發達與隨著時代演進,民俗療效的色彩褪去這食物就不再那麼重要了,因此,在端午時節,也只留下紀念性質的吃粽子習俗。
這種嬌滴滴、一捏就碎、入口即化的中式糕點,是從前大戶人家小姐,才吃得到的點心。在臺灣常見的綠豆糕,有用綠豆粉、白綿糖,製成無油清爽,豆香純粹的淺色綠豆糕;也有加麻油、花生油,填入棗泥或豆沙餡的綠豆糕,口感層次變化多,口味比較重。
而端午節與吃綠豆糕有什麼關係?傳說端午時節瘴癘之氣特別旺盛,而綠豆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有退火清熱之效,因此在端午節吃綠豆糕,能免受瘴癘之氣影響。

 

 

 

資料來源:三和製餅舖

艾草

艾草

 

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中醫用途】

中醫處方用名:艾葉、陳艾葉、蘄艾葉、艾炭。

性味歸經:苦、辛,溫。入脾、肝、腎經。

功效主治:

1. 溫經止血用於沖任虛寒所致之月經過多、崩漏、胎漏,常配伍阿膠、當歸、白芍等,方如膠艾四物湯,若氣虛偏重者,可配黨參、黃芪、升麻等;若血熱吐血、衄血,可配伍生地、生側柏葉等,方如四生丸。

2. 散寒止痛用於下焦虛寒,腹中冷痛,經血不調,痛經,及女子宮寒不孕,常配伍香附、肉桂、當歸等,方如艾附暖宮丸。

3. 燥濕殺蟲用於皮膚濕疹瘙癢,常配伍地膚子、白鮮皮、蒼朮等,水煎汁熏洗患處。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 禁忌:陰虛血熱者不宜單獨使用。

艾灸:即為艾草曬乾之後的艾絨後燃燒所產生的熱度,透過其穿透力達到艾灸之效。 養根命艾灸為中醫師所使用的艾灸條,為機器壓製之艾絨。可施以溫灸、薰臍或燻室內可將蚊蟲驅除並達制菌之效。 

 

資料來源:Wikipedia

 

五黃
六白
十二紅

五黃六白十二紅

 

對寧波人來說端午過年的特色是必備「五黃六白」。五黃指的是黃魚、黃鱔、黃豆、黃梅。而六白其實是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和白切豬 。

 

但杭州人的「五黃」就不一樣了。「五黃」指的是必須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黃,以「吃五黃」方式達到驅邪解毒的功效,並藉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

 

在江浙一帶流傳著「端午十二紅」的吃法,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其中紅莧菜是最不可缺的一品,又最有講究。所用莧菜,須用紅莧菜,重在洗凈。炒莧菜要訣,在于鍋滾油辣,要用大火煸炒。再將剝洗干凈蒜瓣,用廚刀拍碎下鍋,再加點鹽炒一下即可,食之鮮脆爽口。加蒜瓣同食,除能生“香”而外,更為主要的功能,是健胃、止瀉。而莧菜也是蔬菜中的極品“長壽菜”營養豐富,不僅味美,顏色也特別漂亮,炒出來的湯呈玫瑰紅,并以蒜瓣作襯頭,紅白相雜,格外生色。

 

資料來源:安全農業入口網臺商壹周

 

臺灣
食俗

臺灣食俗

 

臺灣 俗 傳 端 午 吃 桃 、 茄 子 及長 豆 , 可 以 健 康 、 長壽 。 俗 話 說 : 「 食 茄 吃 到 會 搖 , 吃 豆 吃 到 老 老 」 。

苗 栗 地 區 的 客 家 人 過 端 午 , 也 吃 茄 子 及 長 豆 、 桃 李 等 。 但 這 些 食 物 所 代 表 的 意 義 則 和 南 人 有 別 。 吃茄 子 固 然 是 取 其 長 之 意 , 吃 李 子 則 象 徵 子 孫 繁 衍 , 有 人 還 認 為 可 以 預 防 中 暑 。 吃 長 豆 是 為了 不 被 蛇 咬 ( 因 長 豆 形 狀 像 蛇 ) 。 吃 茄 子 則 可 預 防 蚊 子 咬 ( 茄 子 客 語 叫 做 「 吊 菜 」 , 而 「 咬 」 , 土 音 為 「 ㄉ 一 ㄠ 」 , 取 其 諧 音 ) 。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館

 

 

資料整理 / 社子小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