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與龍
在原始時代圖騰崇拜時期,人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圖騰的化身,因而,每個人都裝扮成圖騰模樣,有些學者稱之為圖騰同體化。例如,蛇氏族成員用色彩塗身,象徵大蛇;鳥氏族成員用結一小辮,蓋以頭額,以像鳥嘴;腦後留置少許,扮為鳥尾;兩耳間梳成小辮,象徵鳥的兩翼。
在原始時代,以龍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成員無疑都以龍作為標誌和象徵,在身上或衣服上繪龍。如古代哀牢夷以龍為圖騰,幫"刻畫其身,像龍文,衣皆著尾"古越人亦斷髮文身,以像龍子。
龍為帝王壟斷之前,所有崇龍的氏族部落均可自由地使用龍的圖像,沒有任何限制。龍成為帝王和王權的象徵之後,儘管龍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但龍形象的使用卻逐步受到限制。特別是在宋元之後,龍紋為帝王所獨佔,成為個人的私有物,平民百姓不能濫用龍紋,不准穿有龍紋的服飾,龍袍,龍袞只帝王一人能穿。因為在統治者看來,皇帝即龍,龍即皇帝,興有帝王可能使用龍紋。限制龍紋的使用,目的是維護帝王和龍的神聖性。在統治者看來,如果誰都可以像帝王一樣可以穿龍袍,那麼就沒有神聖和凡俗之別,那就難以樹立帝王的絕對權威,王權也就難以鞏固。
據現有資料,最早穿龍袍的帝王大概是周天子。不過,龍袞可能性不是僅天子一人可穿,其他王族成員也可穿。宋代以後,限制使用龍紋更為嚴格,規定越來越多。到了元代,對龍紋的壟斷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明文規定龍紋的使用範圍。元世祖忽必烈曾明令市街商店不得織造或販賣日月龍鳳紋的緞匹,違者除沒收其緞匹外仍將犯人痛行治罪。"仁宗是曾定服色等第,除蒙古人外,其他人"不許龍鳳文"。此外,器皿不得使用龍鳳紋,帳幕"不得使用赭黃龍鳳文",車輿亦"不得用龍鳳紋"。
明代龍紋的使用和控制更為嚴格。明代初期的皇帝袞服,飾十二章,其中以龍紋為最重要。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明文規定:"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繡龍鳳紋,違者罪及染造之人"清代皇帝服飾的龍紋亦有定制。據《清史稿。輿服志二》記載:皇帝"朝服色用明黃,惟祀天用藍,朝日用紅,夕月用白。披領及袖皆石青,緣用片金,冬加海龍。"
總之,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帝王都是"真龍天子",帝王的子孫被認為是"龍子龍孫",帝王的後代被稱為"龍種"。龍,尤其是黃龍,是帝王的象徵,皇帝即龍,龍即皇帝,兩者不可分離,龍成為帝王個人的私有物。皇帝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全都是有龍的標記。皇帝本身及有關的一切都與龍拉上了關係。
由上可見,在中國歷史上,王權的取得和鞏固與龍有密切的關係。古代帝王借助龍的威力,利用人們對龍虔誠崇拜的心理,編造種種謊言,充自己說成是"真成天子",與傳說中的具有無窮威力的龍無異。
資料來源:龍與帝王的象徵
圖片來源:皇帝寶座龍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