柵門
早年六堆地區以集村居住型態為主,村莊的四周圍種植刺竹當圍牆,然後在主要的對外的道路上建有柵門,以管制人員的進出,在清朝末年時期國力衰退,台灣地區發生過幾次的大動亂,當時的六堆墾民為維護自家生命財產的安危設有六堆團練自衛組織,這些以各村莊所集合的六堆防禦組織協助政府平定亂事後,清朝皇帝乃御筆頒「懷忠」、「褒忠」之牌匾紀念,這些字體多數均被安裝在柵門上方,以紀念六堆先民的忠勇精神。目前六堆地區有些村莊為紀念先人的精神,乃將柵門重新整修,位於美濃東城門,內埔豐田懷忠門,佳冬褒忠門都是很有名的柵門。

門樓與禾坪
門樓與禾坪是六堆傳統建築中的兩個相連防禦空間,在空間使用上門樓兼具整棟建築的通道出入口,禾坪是農作物處理、調節微氣候的地方,但在有防禦需求時,這兩個空間相連作用即可發揮防禦功能,尤其是六堆傳統建築的房間都開向禾坪,並在門上掛有門簾,如遇到外人從門樓進入到禾坪內,所有房間內的人都可透過竹聯的縫隙看到,而在禾坪的外人則無法看到房間內的人,再加上大建築的房間多,每一個式樣均相同,也很難區分,這種配置可使主人有充分的方式來應對。

橫巷
六堆傳統建築的設計,大多是以面向河水背向道路居多,正門大多是開在最前方河水向位置,平常主人的動向設計,一般都會在屋後設有一個後門直通道路,但當外人要進入建築時,則大都是從屋旁的橫向一直繞道前方的正門,此時在屋內的主人透過屋旁的橫巷,即可觀察到來訪外人的身分,等外人一進大門;主人已作應對措施,這種「倒牽牛」式的動線設計,有利於主人的防禦性。

廊道
在六堆傳統大型內部,各建築間的內部,包括各橫屋與正屋間,均可利用廊道相通,而且不但是同一棟屋內可利用內巷、走廊相通,甚至於同姓同宗的兩棟建築,有時也利用後門相通,這種建築內彎曲轉折的廊道,如無主人的帶領,外人走道裡面很容易迷路,是一種生活配置上防禦的空間。

樓棚
樓棚是六堆傳統建築中兼具生活與防禦性質的空間,南部地區高溫多溼,在建築物的上方搭個樓棚,特別是雙堂屋前廳、廊間、臥室等,一來可擺放東西避免受潮,二來遇到人多床舖不夠又可當床,另外在樓棚上開個孔,又可居高臨下觀察外人,或用來當射擊敵人的槍孔,因此樓棚有許多都是建在屋背面臨道路轉角的房間。

集村的型態
客家人集村生活的特性,使六堆地區的建築發展,朝向集村的型態為主,再加上六堆先民來台開墾的時期晚,墾地的周圍已有別的族群生活,因此居於居住的心理要求,便會產生集體防衛的需求,最實用的方式,便在村莊的四週種上多層厚實的刺竹當圍牆,再配合河流,形成一個內外的隔離空間,另外再將墓地與田地設在村外,一方面墓地可達到嚇阻敵人的心理作用,又可當作村域的緩衝帶,然後田地更加大緩衝空間,使整個區域都溶入在這種自然防禦體系之中。六堆地區傳統建築防禦特性的發展,從最早期的必需性,一直到後來六堆地區抗日戰爭結束後,隨著農業經濟的起飛成為象徵性,此時六堆村域的擴大,集村居住形態已無法滿足人口增加的需要,許多人必需往村外發展,柵門作用消失,連帶的多年來生活安定,更無實質的防禦需求,因而各建築的防禦設施也顯的不再重要,這時傳統建築的防禦性在整體建築的配置中,更凸顯了象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