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格局
六堆客家建築的格局,建築觀念源自於原鄉五鳳樓建築,但在台灣的發展過程中,受到許多人為與自然環境的影響,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建材取得、周遭環境族群大小、建築師傅等因素都是很大的關鍵,特別是因環境地形的限制,發展出許多獨特方便格局與原鄉建築不同。
基本上六堆建築的格局,大致可分為「一條龍式」、「單伸手式」、「雙堂屋」、「三合院」、「四合院」、「圍屋」等六種形式,在這六種形式上根據邱永章(一九八九)的研究,一條龍,單伸手、雙堂屋都是一種並不完整的合院格局,所以在基本上,六堆的傳統建築可規納成三種形式,即「雙堂屋」、「三合院」、「圍屋」,一條龍可當作是雙堂屋的部份,四合院則是雙堂屋的變形。從這些建築的變化上可以得知,六堆傳統建築在母文化的傳承上,已有了修正,特別是為了適應環境與空間使用上,發展出自己的格局。

一條龍式建築
在六堆客家建築中,這種單棟形式的一條龍建築,空間的配置上,以三開間為一組,即中間一間當作祖堂,左右兩邊各有一間房間,並大部份均會在兩邊房間的外側,各搭上一間供廚房與倉庫來使用,因這兩間並不屬於正式的房間,房屋的屋頂多數會較低於主要的三開間,所以從正面看去,雖然可以見到有五個房間成一橫排,但仍可很容易的分出主要與次要的房間。一條龍式的房屋是最建造最省錢、省力的房屋,尤其早年六堆開墾時期,多數人的生活狀況並不安定,大部分來台的都是單身的青年居多,對於住屋的需求,也就無暇顧及。六堆墾民所建的一條龍式穿鑿屋成為六堆客家建築中的主流,數量也最多,但這種房子不耐久,雖然有其通風涼爽又耐地震的優點,但常遭火災又容易躲藏蛇鼠,在生活稍微安定之後,大多數人已拆除改建,使目前很難再看到這種深具特色的一條龍式穿鑿屋。

單伸手式建築
在六堆的墾民生活逐漸安定之後,為了生活需求往往要擴建房屋才夠居住,但有許多的房屋受到地形的限制,無法從一條龍式的正屋兩邊發展橫屋,尤其在早年六堆的墾地,生產糧食的農田是最重要的佔了大部分,居住的地方很多都是高低起伏不定或無法灌溉的小土墩,造成再擴建房屋時無法盡情的在左右兩邊發展,只好視情形只建左邊或右邊,把房屋蓋成L型,很像只伸出一隻手一樣,因而被稱為單伸手。單身手式的房屋,在六堆地區大都是以三開間的正屋做基礎,所伸出的橫屋如地勢許可則也同樣會以三開間為基礎建造,但如地勢無法容許建成三開間,也有建成兩間,在建築上,完全以地勢為依歸,一般五、七開間的單伸手於六堆地區並不多見。

雙堂屋式客家建築
雙堂屋式是六堆小型民宅中最多的一種,特別是開墾安定時受世代交替之影響,土地因為子孫的分割而愈來愈細小,每位子孫所擁有的土地很難營建一完整的型態,於是乃建成雙堂屋,特別是在集村型態明顯的社區,或者是商業發達的市場附近較多。這種雙堂屋已很少看茅草的建材,大多數多已改用土埆磚多,因此可以得知是在一條龍式建築的穿鑿屋之後才發展的。

三合院式客家建築
三合院被稱為漢系中原民族的基本居住單元。六堆地區的三合院,正屋的配置均以三開間為基礎,中間一間為祖堂,兩側各有一間是間仔,一般均為長輩之居室,另外在正屋的左邊兩邊,緊鄰著正屋,各以三開間為一基礎,建成許多的橫屋,且橫屋如地勢許可容許無限延伸發展,有時可達三、四十公尺,而橫屋的屋頂在建築設計上往往會較正屋稍低,但為了避免橫屋太長在尾部太低不適合住,在每三開間組合中,建築師又將尾間的屋頂拉高,使房屋的室內空間不致於相差太多。三合院隨著環境的影響,會產生很多的變形,一般除了橫屋無限伸展而在前端加蓋門樓外,也有橫屋成對向兩邊擴展的方式,另外也有以大、小三合院再添加護龍的方式。在六堆地區以增加正屋的堂身方式居多,及橫屋向前伸延時,再中間加蓋一棟開放式的正屋,兩邊仍與橫屋相連,而六堆地區的三合院在最外邊也都建有門樓,使內部形成一封閉空間。

四合院式建築
四合院是中國漢系民族的基本單元,其發展的歷史最少有二千年以上,尤其在早期這種格局的房屋多屬於經濟較優厚的家庭使用居多,因此在六堆的建築發展中,可以看到許多的宗祠或有錢人士的宅第,都建成四合院,在各種裝飾上四合院也要來的華麗,把三合院的最前端門樓改建成向內的房間,將雙堂屋的兩側建成向內的廂房,也就成了四合院。大多數六堆地區的四合院,幾乎都依照這種形式所建成居多。台灣的四合院分成「二進一院」、「三進二院」、「四進三院」、「五進四院」等四種型態,而六堆地區的四合院則以二進一院式的種類最多,其他型態的較少,但在佳冬地區的蕭宅則經過增建成為五進四院的四合院,與板橋林家同為本省最大的四合院,另外在佳冬的蕭宅附近也有一棟三進二院的羅宅,頗為特殊,由於這類的四合院,其空間形式沒有三合院方便處理農作物,因此六堆地區建四合院的,屬於商人或宗祠最多,一般的農民仍是以大禾坪的三合院居多。

圍屋
「圍屋」是六堆客家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形式,大都是建成祖堂與居家合併的方式,在萬巒五溝水的劉氏宗祠,即為一典型的圍屋式建築。圍屋的特點是橫向的三開間正屋,與橫屋是分離的,因而在正屋的兩邊是透空的空間,形成正屋的獨立存在,而橫向的正屋則向後延伸成凹字型包住正屋,也就是將正屋圍住,此種方式的建築,兼具了三合院與四合院的特性,後堂像四合院的私密空間仍得以保存,又有像三合院可供處理農作物的大禾坪,是一種六堆客家墾民為適應生活需求,所變更出來的特色建築,尤其一般都建成宗祠與民居的綜合住宅。在六堆客家建築中,圍屋是最尊崇的建築形式,在體制上正廳、禾坪、門樓及後面的閒廳、化胎均受到軸線的的基本限制,有嚴格的對稱。另外橫屋的配置上也講求以三開間為一組的配置,中間為私廳。兩邊為房間,從屋頂可看出正屋最高,然後橫屋的三開間,以三間一組依次向外下降的趨勢,在規模較大的圍屋中在各棟橫屋間還開有門戶,以方便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