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鋒堆
萬巒鄉
據說很久以前有人發現萬巒地區有一條萬斤重的鰻魚,因此就為當地取名為「萬鰻」,因「鰻與蠻」同音,就訛傳為「萬蠻」。後來的人覺得蠻字有野蠻不講理的味道,而深覺不雅,剛好有人發現萬蠻地區向東即可遠望峰巒疊起又氣勢的大武山,所以又改名為「萬巒」。

(二)前堆
長治鄉
康熙38年(1699)廣東省鎮平縣人邱永鎬等,在火燒庄開基時,希望「長治永興」而取名為「長興庄」,台灣光復後,長興莊改為長興鄉,民國35年(1946)4月1日,高雄縣長興鄉改編為屏東市<省轄市>,當時市長何舉帆改長興鄉為長治鄉也就是取「長治久安」之意。
麟洛鄉
康熙45年(1706)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現在蕉嶺縣>人徐俊良先賢與柯氏、翁氏二人東渡來台,巡遊於現在屏東縣管轄的內山腳地至麟洛地帶,當時此地為平埔族所有的半開墾地,稱為阿猴社,就和平埔族人協議收買該地方,然後又回原鄉招了一百多人再度返台,至此就成了一個部落。康熙46年(1707)這些墾民在庄北開設水圳時發現很多大烏龜,依當時地理師的解釋說「出現大龜之處也就是麒麟的居處」,意思是說這個水源地既為神龜所居,則必有麒麟在此,麟趾呈祥是好預兆,於是把該地命名為「麟洛庄」。

(三)後堆 
內埔鄉
大約在康熙37年(1698)萬巒二溝水村(現已崩毀不存在)有一位姓林先民遷移到下樹山,是為內埔人開庄之始。各姓先民也由濫濫庄(又名濫庄,就是現在位於萬丹鄉與竹田鄉西勢村之間的四維村)沿河而上的下樹山,不過,不久墾民們又發現內埔一帶的林木比下樹山少很多,更容易開墾,所以又由下樹山轉移到內埔一帶開墾地區。先民們先在此地開闢一塊旱田,(客家話叫埔,耕作的土地的意思)種植農作,由於這塊旱田就在四周密林之內,所以就叫這塊最先開墾定居之地叫「內埔」。

(四)中堆
竹田鄉
據說濫濫庄<又名濫庄,就是現在萬丹鄉的四維村,位於萬丹鄉與竹田鄉西勢村之間>是六堆人的發地,而由濫濫庄出來後最早開墾的六堆地方就是竹田鄉。
竹田舊名叫「頓物」,清朝時候先民剛來此時,竹田通潮州東港的隘寮溪和東港溪常常氾濫成災,造成彼此之間交通和買賣的不方便,東港地區腦筋動得快的商人為了要節省時間,就先買了大批的貨物「頓放」<屯積之意>在這裡,再分批挑到各村落去賣,同時也從各村落買回貨物頓放在這裡帶回去賣,久而久之整個村的人幾乎都有了「頓物」的觀念,所以家家戶戶都積存了很多貨品,外人就稱這個庄叫「頓物庄」。後來交通漸漸改善,已經不再需要「頓物」,而他們庄人也不喜歡這個名字,恰好環顧四周既有竹園又有綠油油的稻田,庄人覺得改為「竹田」較雅,從此「竹田」就取代了「頓物」成為庄名直到今天。
(五)左堆
新埤鄉
先民大多由廣東、福建兩省遷移而來,由於墾民初到此時密林不多開墾較易,所以很快就成了一個部落。因為農田如果有埤塘灌溉較方便、容易,因此大家就合力新開闢了一個埤塘,此部落因而就以「新埤頭」命名,後來因實施地方自治而改名為「新埤鄉」。

(六)右堆
高樹鄉
高樹以前叫「大車路」,因為以前的街道都很窄,但高樹這個小部落的兩條主要街道卻寬的可以同時容納幾輛車並行,因此外人就以「大車路」來稱呼此庄。後來因為庄頭有棵木棉樹長得既高且壯,且枝葉茂盛像個大傘,莊裡頭沒有一棵大樹能和它相比,加上後來寬馬路已很多,大馬路似乎已不稀奇,所以就改為「高樹」。
美濃鎮
美濃地名的由來:
(1)民國72年出版,鍾鐵民先生撰寫的「月光下的小鎮-美濃」,認為美濃開基碑文最後二句為「懇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奕世而瀰濃」-意思是我等誠心誠意祭告山川,懇祈上蒼,佑此土可大,亦因可久,將奕世於瀰濃,因此定名為「瀰濃」。
(2)民國83年劉昭民在社區報紙「月光山週刊」中撰寫的「美濃鎮的開庄史」文中,認為「乾隆初年,美濃庄之所以取名為瀰濃(地圖上簡寫彌濃),乃因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又位於山明水秀之間而取瀰,居民以農為生而取農,直到大正9年(1920),日本人才引用日本地名美濃,而將瀰濃改名美濃,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