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背景
六堆客家聚居的鄉土,分佈於屏東縣的竹田鄉、內埔鄉、萬巒鄉、麟洛鄉、長治鄉、高樹鄉、新埤鄉、佳冬鄉及高雄縣美濃鎮、杉林鄉、六龜鄉等之一部份或大部份。各鄉或村之間,間雜有閩南村落,因此不成一完整的行政區域,但因其語言、風俗、習慣相同,彼此之間有婚姻血統的交流,因此能守望相助團結一致,構成同一族系的精神結合體。

發源地-濫濫庄
本省客家人大多分佈於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高雄縣和屏東縣,其中較早來台者為高、屏兩縣的所謂六堆族系。康熙27年清軍續遣部隊中,有一部份蕉嶺及梅縣出身的士兵,由安平登陸,不久屯田於台南東門,後來轉到阿公店(岡山),康熙31年解隊後,被政府安置餘萬丹鄉濫濫庄從事墾荒,類似退役軍人集體從農的所謂「榮民新村」。因此,濫濫庄可以說是六堆人的發祥地(即現在的萬丹鄉四維村)。
完善的組織與福利
康熙37年(1698)六堆各庄開庄之後,大家都忙著拓荒及自治自衛,其間因人手不足,曾回原鄉招集墾民來台,尤其當東港和潮汕間的航運開通後,來往人數更多,一到清政府禁止移民攜眷來台的政策放寬,不但年輕農民源源而來,女人渡台者亦漸漸增加,各庄庄民多能成立家庭,因此自衛自治更加重要。為了自衛,結成了一百多個大小村落,各村落四周皆種竹為籬,大庄則建造土牆、濠溝及大柵(後來改為堅固的門樓及眺望台)以防莠民的侵擾,更慎重的則設崗郊外,派人駐守,守崗者有時不只一人,因此後來變成大庄的外圍村落,地方更加安全。另外,還有派人至水源頭專門看守水源的,謂之「把水」,稻穀成熟之前,則在夜間派人看禾,以防歹徒盜割,「看崗」、「把水」、「看禾」都有津貼,由庄民依田甲之多少分攤,萬一有事時,亦給予醫療、公葬、撫卹,組織極為堅實。
抵禦內亂-六堆名稱由來
康熙60年發生朱一貴之亂,六堆各庄代表認為應先請求政府派兵來保護,乃選艾鳳禮、涂華二人為代表前往台南呈情。誰知,二位代表未到台南以前,台灣府就被賊軍攻陷,可說自身難保,兩位代表只好折回內埔,再度邀集大家共商大計。 幸好竹田二崙大紳士李直山先生腹有經綸、素諳韜略,認為在此刻只有組織義勇民團才足以自衛,此計獲得新北勢的侯觀德先生及萬巒的劉庚輔先生贊同,於是很快到各庄招募義勇並編隊聽候指揮。編隊時他們面對下淡水溪,竹林居中稱為「中堆」,由賴以槐和梁元章統領;萬巒的統領劉庚輔先生打前鋒,故稱為「先鋒堆」;新埤、佳冬在左稱為「左堆」,由侯欲達和徐定恩統領;美濃、高樹在右稱為「右堆」,由陳展裕和鍾貴和統領;長治、麟洛前面稱為「前堆」,由古蘭伯和邱若瞻統領;內埔在後稱為「後堆」,由鍾沐純統領,這就是六堆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