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起源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四月十七日締結馬關條約,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五月間清廷令在台的文武官員撤退,五月二日台灣人民不甘淪為殖民地而組織民主國,公推撫台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但隨後日軍大舉來攻,短短的七個月整個台灣即陷入日軍手中,台灣也開啟了五十一年的殖民生涯。雖然整台民心憤怒不願接受這事實,但以有限的人力與裝備要與軍備精良的日軍對抗,自然是困難重重,但六堆義軍在民族精神的號召下,卻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
平定內亂
邱鳳揚是長治開拓者邱永鎬的後代,所生長的年代已是清朝末年,地方上並不安定而常有動亂,於是他乃棄文練武,積極連絡族弟邱維藩共同組織了一個有力的鄉團(前堆)以捍衛家園。一八九四年光緒年間,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有六龜荖濃村的匪徒劉河,乘著六堆義民赴劉永福召集離鄉之隙,糾集附近匪徒,攻擊六龜庄附近民家,並一度想危害鳳山縣城,這時邱鳳揚已擔任六堆大總理,乃帶領義軍掃蕩這群匪徒,這段事蹟也曾被清朝德宗皇帝嘉獎而賜軍功六品。
抗日事蹟
六堆的抗日戰爭最重要的有兩場戰役,一是佳冬的步月樓會戰,二是長治的長興會戰,尤其是長興會戰等於是台灣抗日戰爭的最後一場戰事,而這場戰役的領導者,擔任六堆大總理的即是邱鳳揚本人。
六堆的抗日義軍,就在邱鳳楊擔任大總理後正式分配任務抗日,此時左堆總理蕭光明、副理張阿庚、戴登壇等三人,受命趕回佳冬六根村打頭陣,迎擊從佳冬登陸之日軍。
死傷慘重-堅強抗日
當時的日軍由枋寮附近的海岸入侵,住在附近的居民首當其衝,但大部分居民未做抵抗而避難於佳冬,日軍見佳冬位置偏僻又無海防設施,以為全民以投降便已受降者的姿態向佳冬的東城門前進,但當時的六堆義軍早已在城內將所有武器彈藥準備妥當,於是當日軍以先鋒部隊一進入大炮射程,六堆義軍的大砲馬上擊發,日軍因措手不及而損失慘重,帶隊的少尉更殉職,日軍見先鋒受挫,乃改分頭並進的方式攻城,最後由佳冬的南門攻進村中,此時六堆其他義軍因路途遙遠也無法及時救援,佳冬於是淪陷,六堆義軍退往新埤、萬巒。這場佳冬步月樓邊的會戰,雖然挫了日軍的銳氣,但六堆的義軍也損失慘重,尤其是舊式大砲耐不住連續擊發而發生膛爆,令許多六堆義軍傷亡令人慘不忍睹。當時戰況雖然對六堆義軍極為不利,六堆所有地區也大都已淪陷,但義軍憑著一股民族血氣為台灣抗暴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