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背景
江昶榮的祖先來台,大約在公元一八○○年前後,是從大陸廣東嘉應州的鎮平縣藍坊鄉渡海而來。在當時來台開墾的六堆先民,雖大都是以農業為主,但大部分的居民並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都與自身一樣,一輩子從事辛苦的農夫生涯,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多讀書,將來考取功名在朝為官,一來可光耀門第,二來可不用那麼再辛苦的過生活,因此在當時的六堆環境,雖然是很傳統的農業社會,但讀書的風氣也非常旺盛,這從很多六堆老建築的對聯上就可見到,而江昶榮即是這種典型的以「耕讀家庭」所榮獲功名的例子,這對當時的六堆社會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坎坷的功名路
小時候的江昶榮體弱多病,身體不佳,但他進入私塾讀書時,卻極為努力,而被大家稱為「神童」,在早期農業社會,想要讀書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家裡對他的期望,特別是六堆早期「耕讀傳家」的民風更是充份表現。在私塾特別努力的江昶榮,平時除了非常好學之外,對家裡的父母也極為孝順。到了廿九歲的年齡,江昶榮到福建參加舉人的考試,且順利考取。考中舉人的江昶榮從一八七一年開始至一八八○年之間曾經赴京參加進士的考試,但考了四次未能金榜提名,是他一生功名最不如意的時期,而在此時又逢其母親去逝,遭受親人去逝又功名不順的雙重打擊,使他的內心極為悲痛。江昶榮在母親去逝後的第三年剛好又逢京城科考,江昶榮仍決定第五次赴京參加考試,但因江昶榮已經上京參加考試四次都未能錄取,許多的親朋好友認為他要考中進士非常困難而不敢投資,再加上六堆地區在江昶榮之前只有美濃的黃金團曾考中進士,黃金團之父親在福建當官,他從小就到福州跟隨名師讀書才能獲得成功,因此大多數的親朋好友皆認為,「進士」這種屬於「天上文曲星再世」的官,是不可高攀的,非江昶榮能力所及。因此有很多善妒之人乃譏笑他自不量力,而且更有人說他考中舉人是幸運偶然,使他要籌借上京考試的旅費,真是難上加難。面對這種親戚朋友的冷漠,以致於旅費的籌借困難,當時的江昶榮心情煩悶可想而知,這可從他當時所寫的詩可見一番:匆匆又作玉京遊、四上春官愧未售。漫笑家貧心易怯、只因親在志難休。一鞭馬踏青雲路、萬里帆飛碧海舟。此去蓬萊如可到、新詩莫再賦窮愁。
第五度上京參加考試的江昶榮終於成功的金榜提名,從一八七○年考中舉人到一八八三年考重進士,已經過了十三年,比起古人的十年寒窗,江昶榮可說是吃了更多的苦,尤其面對當時旅費的籌借困難與親朋好友的冷漠,心中的怨氣可想而知,因此當他金榜題名回到家鄉後,就寫了一首頗見火氣的詩,修理了當初那些看不起他的親朋好友:
偶然偶然又偶然,偶然容易偶然難。
世間許多偶然事,君等何無一偶然。                                               
講學六堆 造福鄉里
江昶榮在因中法戰爭無法及時赴四川就任官職,好不容易戰爭結束要赴官就任時,其職缺已被人填補,1887年4月出發從四川返回台灣,但剛進村尚未到家,就有村人前來告知其父親已在五月中旬去世,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江昶榮幾乎悲痛失神,內心的哀傷難以形容。經過一年的守孝,江昶榮在守孝期滿,並各種有益的公共事業,前後曾到過台南府學,因此他可說是帶動培育六堆教育風氣的教育家。平常教書閒暇之餘指導青年向學,江昶榮是南台灣難得的進士。
在當時回到台灣時,台灣的撫台(省長)即替他向朝廷復官,到了一八九四年才獲得朝廷的批准,這時江昶榮已五十四歲了,幾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卻在晚年才獲任官,這是非常令人感嘆的事,尤其以五十多歲的江昶榮,多年來受盡命運的捉弄,對作官的想法早已淡了,因此也就未任官職,再加上中日甲午戰爭發生,在隔年清廷戰敗,割讓台灣、澎湖,更是讓整個台灣民心氣憤,江昶榮也憂心台灣前途而病倒去世,終其一生都未能在朝為官,但其晚年在六堆地區的貢獻,使其成為六堆地區出生三個進士中,名望最高的一位。
自得其樂的君子
未能在朝為官的江昶榮,回到故鄉作育英才、造福鄉里,成為鄉內名望極佳的鄉賢,尤其當時的風氣,富翁去世,都要請進士或舉人前去「點主」,像這種為大富翁點主的工作紅包很大,在當時可是一筆大收入,江昶榮是南台灣難得的進士,自然許多大富翁去世時,都希望能請到他去點主為榮,住在高雄的一位陳姓富翁去逝就包了兩百四十大洋紅包,請他去點主,但這些大紅包江昶榮並未拿來自己享受,或修建自己的房屋,而是存起來當做建堤防、修忠義祠的費用,因此江昶榮一生都是居住在頗為破舊的竹屋中生活,而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