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背景
竹子門發電廠位在美濃往六龜方向的路上,這是南台灣最早興建的水力發電廠,目前還在運作。浪漫的歐洲巴洛克造型竟是一座電廠的廠房,從它巴洛克式的古典外表,便能夠嗅出它的歷史風味。它建於民國前三年,是南臺灣最早的一座電廠,起因於日人積極的開發仍是荒煙漫草的南方平原,首先開放給私人資本--三五公司經營,將之命名為南隆農場,為了解決水源不足問題,日本政府便利用鑿山引水(荖濃溪)的方式興建竹子門發電廠,並設立完善的水利設施,將發電後的水供應農業灌溉與民生用水。
古董發電機
自荖濃溪上游設壩引水,以水流落差發電,使日據時期高屏地區居民能享受現代文明-電,當時日本人工業尚未發達,廠內發電機購自德國 A.G.E 電機公司,鑿隧道引豐沛的荖濃溪的溪水來此後,由四條水壓鋼管連結廠內四部德國式水輪機,總容量為二千馬力。目前廠內還保存四部德國製的古董發電機,且其中二部都能正常運作,就連德國原廠的技術人員也嘖嘖稱奇。目前德國 A.G.E公司已不再生產,早期出廠的發電機皆流入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竹門電廠的發電機成了世界獨一無二〝活古董〞。
話說當年勇
電廠內的發電機,從設廠至今運轉將近百年,是同時期少數仍在「服役」的機組。以今日用電量觀之,竹仔門電廠的發電量不大,約僅能供應十分之一個美濃鎮使用,但在當年卻相當可觀。大部分家庭用的燈泡多在5燭光或10燭光,以這樣的規模換算,竹仔門電廠的發電量約可供應20萬戶人家使用。電力的產生,也讓旗山、美濃地區的製糖業、糕餅業、製粉、製麵、碾米業,均獲得高度的發展,扮演著改善民生、豐實財富的重要角色。產生電力後的龐大水量也有浪費,使用過的「尾水」,經由「獅子頭水力組合」開闢的大圳,讓原本缺水的看天田,獲得穩定的水源,造就美濃、龍肚、中壇等區域的荒地成為良田,當時稻作便能一年兩收,成為南台灣的稻米之鄉,同時也嘉惠了香蕉、大豆、鳳梨等主要作物的栽種。今日的獅子頭圳,依舊遍佈於美濃地區,源源不斷的活水流經田野,春耕秋收的溫馨畫面讓現代人格外感覺溫馨,也讓純樸的鄉間,增添無限柔美動人。
幽雅的所在
竹仔門電廠本身就是一座山林花園,老榕樹營造出宜人的開放空間,其上樹立三座大卵石砌成的基座與原石造型的紀念碑。最裡面為引水隧道口,河水穿山進入引水道後,在兩側蓊鬱的樹林與麻竹林間奔流,由於少有人為干擾,清晨黃昏甚至整天,都可聽到鳥鳴啾啾。是值得一遊的好去處。

興修紀錄
1907(明治40)年:臺灣總督府電氣作業所計畫興建「竹子門發電所」。
1908(明治41)年:4月,臺灣總督府工事部電氣課開始施工。
1909(明治42)年:12月,由臺灣總督府土木部工務課完工,次年(1910)1月舉行竣工典禮,是南臺灣最早的發電廠。總工程費 108 萬 7 千 6 百多元,每天發電量 2000 千瓦。
1966(民國55)年:更名為「竹門發電廠」。
1977(民國66)年:9月,合併位於六龜的土瓏發電廠(原稱土瓏灣發電所),再度改名為「高屏發電廠竹門分廠」。土瓏發電廠也是早期南部的重要電廠,建於 1917(大正 6)年 12 月,供電量 3600千瓦,不僅當時的高雄州,即連臺南州(嘉義街除外),也多以該竹子門、土瓏二座水力發電廠為主要的電力供應機關。自 1977 年合併後,土瓏發電廠重新翻修,從此改為遙控式水力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