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家背景
佳冬蕭家原籍廣東潮州府嘉應州石寮都龍牙鄉,以梅軒號五十郎公為開基始祖,自第十九世蕭達梅渡海來臺,至今已有兩百年。蕭家來臺最初落腳臺南,蕭達梅渡海來臺往返數次之後,不幸失事於「黑水溝」下落不明,其子第二十世蕭清華遂離鄉來臺尋父,後來於軍中任職。蕭清華娶台南當地人為妻及育有二子,其子蕭啟明承襲父職任職軍中;另一子蕭光明跟隨母舅學作生意,後經商於打狗(高雄)、鳳山一帶,最後定居於目前的佳冬鄉佳冬村。
蕭家最初以釀酒為業,後又從事染布生意,秉持著客家人刻苦耐勞的硬頸精神,逐漸累積財富並購置大批田產,至第二十一世蕭光明以「蕭協興號」為名設立商號,在東港、佳冬一帶經營貿易活動。佳冬鄉為全台唯一靠近港口的客家庄,蕭家即運用此一地利將釀酒及染布經由海運到臺南銷售。一九○八年另拓生意版圖增蓋碾米廠,蕭家即以釀酒、染布、米穀生意經商有成,逐漸成為佳冬地區家喻戶曉的大家族。
建造過程
佳冬蕭宅是台灣已少見的五落大厝,是台灣僅存且相當具規模並保留完整的客家五堂大屋的建築形式,無論在建材、雕工、格局皆相當講究,特別的是古厝中難得一見的八卦門、書卷窗、甕窗等裝飾。大厝興建於清光緒年間,聘請唐山名師設計建造,建材也從大陸船運至安平,轉運東港,再以牛車載回佳冬,因為運輸過程既繁又慢,所以大宅到二十一世蕭光明時才全部完工。根據研究,自咸豐年間一八六○年開始,蕭家陸續興建了第二至第四堂屋、左右橫屋、染房、馬鹿廄等部分。到了一八七五年,再興建第一堂屋及左右橫屋,所以蕭宅是經過很長的時間,才完成第一至第四堂的空間規模。直到日據時期,蕭光明將居住在臺南的家族遷居到此,後來因人口增加,到了第五代增建第五堂,並將左、右橫屋連接成完整的防禦外牆,歷經蕭氏三代傳承的「五堂大屋」終告完成。
建築特色
蕭宅採五進式圍屋格局,在空間格局上具層次感,屋脊的高度由外而內逐次疊昇,以第四堂為最高,五進堂屋和左右橫屋圈圍出來的四個內埕,平面配置上左右對稱,並有一個明顯的中軸線與建築核心。整座屋面隨地形升高起伏變化,屋頂的高度從第一堂逐次向後拉高,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的空間體系,人們的視線會隨屋面變化而漸入高潮,此正是潮汕民居屋面「步步升高」的表現手法,充分反映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尊卑次序觀念。蕭宅融合了客家、河洛風味的建築風格,擁有大宅院的氣勢以及傳統民宅的生活機能,宅院歷經三代建造而成,採雙「回」字型客家圍龍屋,讓整個構造變得十分嚴密,外人不易私自闖入,佔地4000多平方公尺,也同時擁有清朝與日據時代建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