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蘆葦濱水菜馬鞍藤木麻黃

海岸沙灘勇者
   海岸砂原植被帶依其受到潮汐影響的程度,及土壤中所含的水分與鹽分多寡,可在分成「溼性」及「乾性」。顧名思義,「溼性」是指經常受到潮汐及河流等因素影響,較常見的雙花蟛蜞菊、蘆葦、濱水菜等。而「乾性」的馬鞍藤、濱刀豆、紅毛草、大花咸豐草等,多為匍匐蔓生,莖幹多節且生根,適合在風力較強的海濱地帶生存。

蟛蜞菊
  雙花蟛蜞菊的外表相當不起眼,很難引起注意, 複雜的名字也難以記得,往往很不專業的稱「野菊花」。但他再沙原植被帶卻侵略性十足,常常恣意地成片蔓生在石礫地,有時也會蜿蜒依附在黃槿、林投等灌木身上,若去拉扯它的莖,一拉就是好幾公尺長呢。
  有人慣稱它是「雙胞胎」,這是因為它們總是不甘寂寞,倆倆結伴開花。為了引起注意,它們竟然可以從春天就開花,直到秋天才罷休,花期橫跨三季。黃色的花朵生長在枝條頂端,除了中央的管狀花,外圍還有約6-15枚的舌狀花組成。哪天遇到時,可別吝嗇多瞧幾眼,小小黃花還是蠻討喜的。

蘆葦
  蘆葦生性喜歡潮濕的水源地,像河岸、沼澤溼地或沿海的沙洲等泥濘地區,常常可以看到它的芳蹤。蘆葦葉子呈披針狀,有點類似竹葉,而有「水中小竹子」的別稱。每到8-12月的花期,每一穗可開出3朵小花。當一大片的黃褐色花穗隨風搖曳,相當壯觀。
  早期原住民習俗中,取大約一寸多長的蘆管,用絲線纏成鴨嘴狀,再截取一段長約六、七寸的竹子,挖出三個孔竅,再將蘆管插入竹中,這就是「蘆笛」。合吹時,因其皮薄且中空,吹出的聲響相當悽涼悲哀。

濱水菜
  濱水菜就是老一輩人常提到的「豬母菜」(又稱馬齒菜),常做為養豬的植物飼料。濱水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匍匐莖在地面分枝蔓生,每蔓開一節,在莖節處就會探出根來,方便四處攀爬,常見於台灣中南部沿海溫岸邊。
   肉質的葉子摸起來相當厚實,可儲存水分,以適應漁塭堤岸、沙地等乾旱的環境。且斜看過去,葉子表皮相當的光滑,除了可以反射陽光直接照射外,還可以避免水分蒸散。到了冬天,葉子的水分減少,葉綠素就會逐漸褪去,加上冬天的低溫使的葉子中的糖分可以保留,並釋出紅色素,來適應乾旱而低溫的天候。
  春、夏季是濱水菜開花的時節,粉粉的淡紫色花朵,有著由5個花瓣相連組成星狀花形,相當小巧而可愛。只是一想到它那不搭調的名字-「豬母菜」,心裡不禁為它暗暗叫屈,難到農業社對於「取名字」這件事,總是這麼不浪漫嗎?

馬鞍藤
  馬鞍藤匍匐的蔓莖向四面擴展,是沙灘地區的強勢植群。為減少水分流失,馬鞍藤將莖節埋在沙中竄生,且生出「不定根」。它的個性拘謹穩健,每蔓生一段就趕緊深深扎根,待吸取足夠的水分後,才又伸出下一步,不過這可不是畏怯,等它站穩了腳步,一副捨我其誰的勇士精神,開疆故土,可說是海濱地帶防風定沙的急先鋒,也是典型的沙原植物。它的固守沙土,有利於其他植物在沙地上生長蔓延。馬鞍藤就是這樣默默地為人作嫁,不像濱刀豆那麼霸道-往往因為它過度自私地蔓延,卻威脅其他植群繁衍的空間。
  馬鞍藤的葉緣及葉脈呈金黃色,因葉子的形態極像馬鞍而得名,它常被誤以為是牽牛花,雖為同一屬,但可從馬鞍藤向內凹陷的葉子前端來分辨。馬鞍藤花萼大多為5枚,漏斗狀花冠筒呈輻射對稱,花形大,色彩艷麗,通常於清晨綻開,中午過後就開始閉闔了。
   因此,若要欣賞亮麗繽紛的馬鞍藤花海,最好在早上11點以前。雖說花期全年無休,但還是以夏季最為繁盛,沙灘上到處是此起彼落的粉紫色花海,然而花海雖美,更令我佩服的是,此時的沙灘正值滾燙,它竟能耐高溫,應是開出滿地繽紛。

木麻黃
  目前大鵬灣地區所見的木麻黃,並非台灣原生種,而是為了特殊用途-防風而從澳洲引進,命運早已被安排規劃好。早期這裡處處可見木麻黃的蹤影,後來因為防波堤的興建,大多遭到了移除,眼前就只剩下青洲濱海遊憩區這一小撮。
   木麻黃能耐貧瘠乾燥,一方面是因它的根部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也會釋放多餘的氮到土壤中改良土壤的肥沃度;另一方面是它的葉子早已退化成纖細的灰綠色莖絲,可以減少水分散失。散步在林間步道時,記得彎下身拾起莖絲來仔細瞧瞧,你會發覺莖絲其實是由許多小環節接合而成。這時如果從小環節接合處輕輕拔開,所分成的兩端,有一端是尖尖突起,另一端則呈凹陷狀。可別訝異,這周圍環繞的鞘齒狀細毛(又稱輪生葉),才是木麻黃真正的葉子喔。
  木麻黃的花朵相當小,若在每年春、秋季花期時來訪,仔細留意就可看到。每年8-11月是木麻黃的果實成熟期,它會結出赤褐色的橢圓形毯果,大小約兩公分,外形很像木質化的小鳳梨,常被拿來當子彈丟擲玩樂。也因為毯果富含了纖維質,質地較輕、容易浮在水面上,方便利用海水來漂送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