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囊狀潟湖|南平半島|潟湖特性|
地理位置
大鵬灣約在東港東南約二.五公里處,是一處因泥沙淤積而形成的潟湖,灣內水域風平浪靜,自然生態豐富,且全年氣候溫暖,日照充足,極具觀光潛力。大鵬灣自清朝時期即開始從事養殖漁業。
過去的大鵬灣,放眼望去蚵架密布,狹小的水道剛好讓蚵農們乘坐竹筏或塑膠筏,來往穿梭於其間,形成一幅特殊的蚵田景象;除此之外,箱網養殖也是大鵬灣內獨特的漁業景觀,漁民們在灣內以浮箱及魚網從事水產養殖,所養殖的魚類豐富多樣,成為漁民主要的經濟來源。
囊狀潟湖
沿著防波堤與魚塭間的東港鎮嘉蓮路往南走,沿途可見電線桿上懸掛著「遊大鵬灣」、「水上餐廳」等字跡樸拙的手寫招牌。再繞過一個大轉彎之後,就到了大鵬灣出海口的南平港嘴。俯瞰位於東港南側的大鵬灣潟湖,整個灣內水域,長約3500公尺,寬為1800公尺,水域面積達約532公頃,是台灣最大的囊狀潟湖。
南平半島
大鵬灣狀似「內海」的潟湖地形,得從外側的砂嘴,也就是「南平半島」的形成過程說起。林邊溪自上游挾帶泥沙入海後,經沿岸海流由南向北搬運,在經西南季風向陸地方向狂吹,這兩股斜交的力量,將砂粒漂送堆積成長條狀的砂嘴沉積地形,也就是南平半島,範圍從東南東方向的林邊鄉崎峰村,向西北西逐漸延伸銜接東港鎮嘉蓮里,全長約9.5公里,包圍了大鵬灣域形成潟湖地形,出海口只有一道窄窄的南平港嘴。
這道天然的防波堤,除了可防洪外,還可以保護海岸免受颱風暴潮衝刷侵蝕;再加上灣畔水生植物叢生,逐漸形成沼澤、小水塘及潮汐泥質灘地等各種溼地景觀,而灣域水深為5~6公尺,因而成絕佳的天然魚塭養殖場。
潟湖特性
潟湖是指在濱海地帶,有一條沙洲或礁石自陸地延伸出來,隔出內、外海,有缺口來自外海潮流交匯,為非封閉海域。潟湖一般可分成沙洲及環礁兩種,大鵬灣為典型的沙洲潟湖。大鵬灣北側雖然有高屏溪和東港溪,但兩溪口附近海底為陡降地形,挾帶的泥沙直接滑入深谷,對大鵬灣潟湖的影響較小。一般潟湖因泥沙淤積或地盤隆起,水深多不到1公尺。大鵬灣水深卻可達5~6公尺,是日治時代開挖水上機場所造成之結果,也形成台灣之最大囊狀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