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灣的飲食習慣跟特色非常特別因本身的歷史文化是經歷過許多國家而產生所以會模仿一些國家的特色再創新自己原有的特色,但還是有一些文化,仍然是依循傳統,再因時間的歷練而有所改變。

 

辦桌的種類及菜色,經地方的演變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菜色的挑選及口味,也都反映了當地的飲食文化比如說在北部筵席的口味比較偏淡一點重視健康提倡輕食主義而南部較偏重口味,尤其是台南就比較偏甜的口味如果有些地方接近海口,就會比較有豐富的海鮮,如屏東的潮州、東港,菜色幾乎以海鮮為主但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飯店宴客,菜色就比較徧向港式為主,一般來說傳統的菜色都已經被改良的比較合乎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從以前的大碗大盤到現在個人式的設計,也顯示了辦桌飲食文化的改變

 

辦桌產業生存空間隨價位與南北差距而有所不同,愈往南總鋪師的生存空間愈大,但辦桌價位偏低,愈往北總鋪師的生存空間縮小,但辦桌價位偏高,取而代之的是餐廳與飯店的市場在台灣的辦桌文化較具特色的有高雄縣內門鄉、湖口「行春宴」、宜蘭婚宴等,是較具代表性的。

 

 

1.內門辦桌

高雄縣內門鄉舊稱「羅漢門」,是臺灣傳佛講學最早的地方,根據學者研究在明鄭以前先後有布農族、魯凱族,以及平埔族的人在此活動,鄭成功據臺以後漢人才開始移民至此區逐漸形成聚落,人口約二萬餘人,內門鄉有一座紫竹寺,是一個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主要信仰中心,後來的觀音分靈都源自此處,因此廟會活動頻繁,宋江陣等民俗技藝聞名於世,也因為這些宗教活動的興盛間接帶動「辦桌」這個行業。

 

「外燴辦桌」是內的另一項特色,因為內門早期以竹簍、水果、養豬等產業為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鄉民開始思索尋求一技之,因為當時的廟會活動常伴隨很多的宴席舉行,因此許多鄉民便前往台南,學習辦桌的絕活以求糊口,漸漸地內門竟成為全國「總舖師」人數最密集的地區,根據2006年的內門文化節統計,鄉內約有一百五十組總舖師,幾乎是每五戶鄉民,即有一戶人家是靠辦桌維生,「辦桌」文化的生命力便在這樣的民間鄉土環境中產生。

 

 

 

2.湖口行春宴

在新竹縣的湖口鄉,有一項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一項大事,便是一年一度的「行春宴」,新竹縣湖口老街聚落自1790年以來已有兩百餘年歷史,包括湖口鄉長嶺、湖鏡、湖南、湖口、長安五村、再加上羊喜窩庄,是日治時期重要商業重鎮,屬於湖口老街三元宮祭祀圈,當時祭祀工作在日據時代一度被禁止,近年來才又恢復辦理,這個迎春活動結合傳統的迎媽祖繞境活動,也配合相關的民俗活動,過去都是各村自行辦理,但由於各村人口逐漸流失為了聯繫各村的感情,所以才決定合作輪辦,每年春節年初六過後的第一個期日辦理『行春宴』,又稱它為『食福』、『打中午』,還有花鼓迎神遊庄,祈求風調雨順,五榖豐收。而這項春宴的「辦桌」與其他常見的辦桌類型有極大的差異,它欠缺一個專業的師傅負責打點一切,而是由輪值村莊的村民們,共同挑起總舖師的重擔,即負責辦桌的村莊每戶人家,提供一桌大餐排列在大馬路上,桌桌相連,原本的用意是要提供迎神遊庄的陣頭,在體力過度消耗後解飢之用,後來則慢慢成為五村六庄的鄉民們,聚會聯繫情感的時機,這時候大家會圍著辦桌邊吃東西、邊聊著過去一年所發生的大小事,是一項十分特別有趣的廟會辦桌。

 

 

 3.宜蘭婚宴

宜蘭的婚宴辦桌全臺聞名,宜蘭的辦桌師傅「阿朝師」曾經誇口說道:「全臺灣辦桌以宜蘭最風光。」因為早期宜蘭交通相當不便,而豐富的物產、農產都無法運出外地銷售,因此當地人的吃可說相當豐富,菜式更是準備三十六道菜,讓現場的賀客可以大啖一番,到了四、五十年代還是準備三十六道菜,但卻是相同的十二道菜重複上三次,祖父輩的吃過第一輪後,則由其子接力再由婦孺們負責第三棒,非常的有趣,而宴後打包的習慣仍有例依循,因為過去的交通不方便客人可能需要走一個晚上才能回到家,怕客人在途中肚子餓,因此以前人都會習慣包一份點心讓客人帶走,另外還加送一支火把作為回家路途中之照明工具,不過現今很難再現三十六道菜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