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式辦桌vs 西方餐會文化

中式辦桌

 

「辦桌」是閩南方言的稱呼,國語稱之為「外燴」,台灣坊間稱之為「外食仔」,從台灣早期農業時代演變而來,台灣農業時代餐廳並不是很發達,因此在村莊部落中,如有人家中正逢喜事或喪事時,親朋好友以及左鄰右舍的好鄰居們,都會全家出動來幫忙,有人搬來桌椅,有人拿來碗盤,有點亨煮功夫底子的人,就負責食物的料理,就是這樣的場景,造就了台灣辦桌文化,日後就演變成專門的總舖師,將廚師應聘到家中,負責整個宴客相關工作,而這種安排的流程,奠定了日後辦桌產業形成最大的影響。

 

場地安排:

台灣現今舉辦辦桌活動,已漸漸不在道路上舉行,因為容易影響交通,而且也讓賓客感到衛生品質不佳的感覺,因此會舉辦外燴的人,大多會選擇自宅、工廠、社區活動中心、廟前廣場、學校空地等較為廣泛,選擇辦桌的場地最重要考慮的是水源及電力,水源是否乾淨是最重要,其次是電力是否充足,避免用餐到一半突然停電是一件很掃興的事情。

 

 

 

西式餐會

 

西式餐會一般在市場上有兩種稱呼,一種為「雞尾酒會」,另一種稱之為「歐式自助餐會」,兩種型態的最大差異在於雞尾酒會通常是一般公司行號或機關團體開幕活動,用來簡單招待好友所設定之餐會內容,由於是屬於開幕活動,所以餐點大多是以點心蛋糕類的食物來招待親朋好友。而歐式自助餐是屬於正餐的用餐,因此菜色豐富及精緻。

 

 

 

 

會場整理:

西式餐會已有逐漸受到現代人的喜愛,重要的因素有一項是清潔快速,而且不會殘留太多的污油,或造成其他骯髒的環境,所以西式餐會會場整理,是吸引客戶會選擇西式餐會,非常重要的原因。

 

西式餐會通常要表現什麼型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表現是雞尾酒的方式,還是以歐式自助餐方式決定在活動的內容,一般開幕活動大多是表現茶會的方式呈現,因此所展現的菜色大多是茶點、飲料、水果等餐點。如果宴會的形式餐會,則所呈現的菜色種類就相當多種,如熱食、冷盤、湯、甜點、水果等,非常多的菜色供消費者選擇。

 

「飲食文化」是歷代相傳,隨著環境變化而有不同程度的變更,飲食是民生最基本的需求,古今皆然,例如有重要事件或節慶時,大多可見東家設筵共飲同食的場景,無論是在喜愛吵嚷的中式酒宴,或是寧靜中,只聞杯盤聲的西方餐會,人們都選擇在餐飲的場合表達對社會關係的認同,飲食文化從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這樣傳達出人類社會關係,昔日的傳統辦桌特色,在於遇到生命中有重大節日時,左鄰右舍就會相互設席宴客,分工合作來聯絡彼此間的情感,發展出社會人際關係,成為辦桌最熱鬧的氣氛,時代的變遷台灣社會與飲食發展,是隨著社會不同階段變遷不斷在改變,反映出台灣人民對飲食精神及物質需求上的變化,使得台灣飲食邁向「國際化」,和其他各國飲食聯繫起來,昔日的辦桌,讓一般人的印象多停留在雜亂,吃大鍋飯的感覺,較不注重衛生飲食習慣,今日的辦桌,已經慢慢走向餐廳與飯店,整個程序規劃整齊,而辦桌總舖師也開始要求員工素質,並穿著規定的公司制服,頭戴帽子,提升公司外部形象,不論是衛生、特色、或是依菜餚精緻化、場地整體安排及佈置,讓西式餐會文化漸漸融入傳統昔日辦桌,讓現代消費者耳目一新,有多元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