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向上 • 歷史地理 • 語言文化 • 社會制度 • 祭典儀式 • 歷史大事

太魯閣戰役

        1895年日人因馬關條約進駐台灣後,對東部不肯歸順的太魯閣人在1898∼1916年的18年間先後發動多起戰役。

        其中以1914年5月的「太魯閣征討軍事行動」歷時最久,規模最大。日方動員陸軍與武裝警察共二萬餘名,配備新式的槍砲彈藥;兵分東西兩路攻打太魯閣人。東路軍自銅門、文蘭分西、北兩支進伐;西路軍由當時台灣府最高首長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任司令官,自埔里出發經霧社、追分(今翠峰),在合歡山區(約今陸軍寒訓中心)設立「討伐司令部」,集結近一萬人,與另一支由花蓮港北上經新城再溯立霧溪而上的東路軍遙相呼應。

        當時太魯閣族人參與防禦戰的戰士僅二千三百人,卻以簡陋的弓箭獵槍對抗二萬餘配備精良的日方軍警,激戰六十餘日終不敵日軍之攻擊而降服。雙方死傷慘重,太魯閣人為此次戰役付出慘痛代價。

1合歡山的日軍

2日人統治下的太魯閣人

3攜槍行進的日軍

4日人以大砲攻打Truku族

淹沒的部落

        民國九十年的七月底,正是台灣的颱風季節;西太平洋的上空形成一股熱氣團,被命名為桃芝颱風,夾帶充沛的雨量,隨即朝台灣而來;再這一個夜晚,大雨已經連續下了好幾個小時,居民在深夜熟睡當中,被由遠而近的慌張驚恐聲吵醒:「快逃啊!」家馨的伯伯大叫,在睡夢中的家馨被爸爸叫醒,隨即奪門而出,土石流在幾十秒的時間發出轟隆巨響將家馨的房間淹沒了,家馨臥房裡的書包、衣服、玩偶頓時消失在這可怕的土石流中,這場颱風也造成見晴村多年來最嚴重的災情。

       回顧見晴社區所發生的土石流災情,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網站中得知,造成嚴重災情共計二次,一為87年瑞伯颱風,見晴村發生土石流,造成見晴村第五鄰六戶房屋遭土石掩埋。二為90年桃芝颱風,土石流再度發生於見晴村第五鄰,計有八戶房舍被土石掩埋,其他尚有村道被埋沒300公尺,護坡、路面損毀,路基下陷,涵管阻塞或沖毀。另淹沒農田十餘公頃,橋樑一座,防砂護岸、攔砂壩、跌水工基腳掏刷裸露,土石淤積等。

        這兩場災情也讓見晴社區居民深刻覺醒,環境保育工作與水土保持觀念是人類與大自然共存的基本信念與原則。

訪問見晴村村民 被迫遷村的危險住屋 土石流的肆虐 護岸工程整治

參考資料:

1.太魯閣國家公園新白楊休息站公佈欄內資料 中橫公路 台8線 143公里處
2.圖片1.2.3翻拍自太魯閣國家公園新白楊休息站公佈欄內資料 中橫公路 台8線 143公里處 2007.02.08 拍攝
3.圖片4翻拍自日本 由田貴實先生翻拍

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網站 http://debris.swcb.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