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博,一九五○年生於台北,從小和卑南族小孩一起玩耍、隨部落長者上山打獵,無形中訓練出野外求生的本能,部落長者還送他一把獵槍

  現任台北市私立開南商工校長的林本博,收藏留聲機的時間與數量,國內尚無人能出其右;三十幾年,兩百多部的珍藏,收藏哲學就是有心、能捨,秉持與社會大眾共同分享的理念,積極且義務地提供留聲機參與各機關、學校展示。二○○二年十月,在任職的開南商工設立「留聲機藝文展示室」,捐出五十幾部留聲機做固定教學展示,課餘還親自開講「百年音響•懷舊聆賞」和「台灣曲盤•流金歲月」課程,所用的教材就是他收藏的留聲機和曲盤。當留聲機沙沙地播放曲盤,流瀉出各個年代的喜怒、情愛,事實上,留聲機的發明與演進,也是高潮迭起,林本博不但收藏留聲機也蒐集留聲機的歷史資料,意在讓更多人瞭解這種「唯一會發出聲音的骨董」。


  如數家珍 留聲機發明史一八七七年,愛迪生替西方電子(Western Electric)研究簡單的自動電報中繼裝置過程中,意外地製造出「Phonograph」機器,於當年十二月發表並申請專利,這是人類史上第一部留聲機。愛迪生最初是以錫箔製滾筒,鋼針播放,但因磨損大,每個滾筒只能播放兩、三次即耗損。


  十年後,一八八七年,亞力山大.葛蘭姆.貝爾將愛迪生的錫箔滾筒改為塗了蠟的紙筒,且以寶石針頭播放,不但噪音減少很多,重複使用次數增加,壽命也隨之延長,這部改良過的機器稱為Graphophone。
  不服輸的愛迪生立即著手改良,使用全部蠟質的滾筒,並以電池驅動的馬達來代替手搖式捲筒的轉動,以增加播放的穩定性,這部名為「Phonograph Record」的機器,於一八八八年正式生產問世,當時被指責為「褻瀆上帝」的東西。


   林本博強調:「當時的蓄音筒唱一次只能錄製一筒,如果發行十張,歌手就要唱十次,蓄音筒只能播放兩分鐘,如果曲子較長,就要錄好幾筒,每個蓄音筒只能重複聽五、六次就磨損報廢,因此價格不便宜,有錢人才聽得起。」


  第一部留聲機於一八八八年問世後,愛迪生將研究重心移往別處,一八九二年,德籍技師艾米利.伯林納推出一種叫Gramophone的機器,使用扁圓形塗蠟鋅版作為播放和錄音的媒體,同時可製成母版複製,這是今日圓形唱片的始祖。直到一八九三年,唱片才像其他商品一樣量產,留聲機市場隨之蓬勃。
  林本博表示:「初期扁圓形唱片行進方向是由內向外移動,與現代唱片正好相反;由於原本的滾筒式錄音紋路是上下、起伏、深淺刻劃,而扁圓形唱片則是左右平行搖動來刻劃紋路,這樣的改良可以保持一定的針壓,增加訊號的穩定性及減少噪音。」


  安童買菜 台灣暢銷歌曲據葉龍彥所著《台灣唱片思想起》一書指出:留聲機傳入東方是在一八八八年,由日本駐美大使陸奧宗光帶回日本,但直到一八九六年才大量由國外進口到日本販售,一九○七年,美國與日本技術合作,創設美日留聲機公司,日本開始自製留聲機,並於一九一○年十月在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台北「榮町」,即現在台北衡陽路上設立「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台北出張所」,開始在台灣販售留聲機和唱片。


  據日人山口龜之助所著《唱片文化發達史》所載:一九一四年,日本蓄音器商會因應台灣市場需求,派日人本檻太郎來台,帶領台灣藝人林石生、范連生、何阿文、何阿添、黃芳榮、巫石安、彭阿增等十餘名樂師及歌手,到日本「飛鷹」唱片位於東京芝櫻田本鄉町營業所三樓的錄音室,由美籍技師錄了二十一面唱片原盤。這次赴日者都是客籍,錄的都是客家調、山歌或鬧廳用台灣音樂,而發行後銷售成績並不理想。
台灣唱片的普及是在一九二五年,每片只賣三、五角的「金鳥」牌小型唱盤(厚紙板塗賽珞珞製品)發行後,才逐漸流行起來。據說銷路最好的是台灣盲人陳石春編唱的「安童買菜」。


  設計華麗、精美如藝術品一八九三年,隨著唱片的量產,留聲機逐漸普及,當時的留聲機外型十分笨重,雖然主要構造只是轉盤、唱針、共鳴箱和喇叭,但為求表現質感,一九○四年,「朝日」公司製造出百合花型喇叭的留聲機,讓聆賞音樂的氣氛變得更柔和,相當受歡迎。為了迎合消費者,留聲機外殼的設計越顯華麗且龐大,不但使用上好木材,還繪有各式精美圖案,儼然就像藝術品。


  一九一四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製的「攜帶式留聲機」被帶到戰場,讓在壕溝中的戰士也能有音樂消遣。這種袖珍型留聲機,內部結構採摺疊式,將空間運用發展到淋漓盡致,可稱之為「戰地隨身聽」。
一九一九年,貝爾實驗室的馬克麥斯菲爾德與哈里森,成功地製造出全電子式留聲機。一九二五年,傳聲器的問世,發展出新的錄音方法。一九三三年,發明立體聲錄音。


  一九四八年 CBS實驗室的戈德馬克藉著縮短槽紋間的距離及錄音(轉速)的減慢來延長唱片放音的時間,推出LP(Long Playing)唱片,唱片轉速由七十八轉經十六轉、四十五轉、至今日三十三又三分之一轉而定型。林本博表示:「二次大戰後,製作唱片的材料捨棄長久以來的蟲膠而改用塑料,這是促成密紋唱片、LP得以產生的一項重要因素。」


  一九五五年,立體聲唱片開始普及,一九七一年,四聲道立體聲系統產生,一九八一年,雷射唱片CD、光碟、影碟陸續問世,隨科技發展,未來的影音世界不可限量且令人期待。

留聲機藝文展示室

林本博小檔案

林本博與留聲機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