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眷村的形成消逝

 

「眷村」是民國三十八年國共間的內戰,為了安置當年六十萬大軍及其眷屬,所形成的集居眷舍,由於眷村的分佈,也會呈現當時國軍的兵力部署,另一方面又因語言的不通、主管單位為國防部,而形成眷村的封閉性。由於這些特性,使得「眷村」成為台灣社會獨有的現象。六十年來,因為兩岸情勢的緩和,婚姻的交流,眷村也逐漸開放,最後隨著眷村的改建而融於台灣社會中,逐漸消逝。

三重和新北市的機會

 

三重的「眷村」的數量並不多,「眷村」的外觀也不同於一般記憶中的印象。但因三重一村王繼新村長與董俊仁先生等一些民間人士比較努力,使得三重區與新北市擁有全國少數幾個眷村文化園區。這也讓三重有機會從地方跨入全國性事務。

眷村與台灣

 

「眷村」的出現,形成台灣第二次也是最大的移民潮,由於移民時間短,人數眾多,而且移入前,曾有統治過一個龐大國家的經驗,這也是台灣所欠缺的經驗。這種際遇讓四百年來的台灣,第一次有機會擁有自己的軍隊,人民也能自己當家作主,選出自己的總統,同時還保有五千年來最純正的中華文化傳承。

族群的融合

 

「眷村」雖在台灣僅有短短六十年的歷史,但為當時長期由日本統治的台灣,帶來更為豐富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新的生活方式,在融合的過程中,也深深融入台灣文化之中,也讓台灣文化更為豐富與生動。「眷村」雖為台灣四大族群之一,但隨眷村的改建,原本極為封閉的眷村,卻也以極快的速度融於台灣之中,因而眷村的消失,也可說是外省族群的消失。

後眷村時代的建立

 

86年眷村全面改建,89年國防部全退出眷村組織,這兩大政策促使眷村加速走入歷史,新成立的改建新城,主管機關已由地方政府取代,房舍也由國有走向私有,建築也由平面走向立體,但社區因多是由不同眷村移入,眷村的記憶仍在,居民也多能認同過往的眷村生活,在某種形式上,可說後眷村時代已隱然成形。只是這股新興意識會隨時間消逝,或是成長茁壯,還需進一步的觀察。

空軍一村保存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從民國85年頒布至今已超過10年,據國防部資料顯示全台剩存167處眷村,預計在民國99年下半年全數拆除。位於三重區正義南路86巷底的空軍一村,佔地約1萬3483平方公尺,幾年前配合國防部政策進行改建,因為不是原地重建,原住戶分配搬遷到位在板橋市文化路的新住宅。為保存急速消失的眷村文化,原空軍一村村長王繼新組成「三重市眷村文化園區營造工作小組」,全力搶救空軍一村。


新北市古蹟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討論後,認為具有保存價值,指定空軍一村為歷史建築,並採取「全村保留」方式處理。成為全台灣首座「全村完整保存」的眷村聚落。會中,不少委員建議空軍一村應朝「凍結保存」方式處理,也就是說不僅一磚一瓦都原樣保存,連月曆、時鐘上的時間,也要停留在居民離開的最後一刻,等於將時間永久封存的方式保留。

依據國防部資料新北市原有84個眷村,已有51個改建,有17個未改建4年內將陸續拆除完畢。因此新北市政府全力搶救,期待三重市空軍一村的全村保存,「是空前,但不是絕後」。新北市內的三重二村、建國一村、誠實一村、大湖新村等四處,已被列為第一波指定公告保存的搶救名單,其餘包括陸光一村、復興新村、安邦新村及莒光一村等,拆遷時間不如前者急迫或有其他因素,目前列為次要搶救的保存名單。

參考資料來源:空軍三重一村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