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簡史
首頁專題研究報告鹽水簡史鹽水蜂炮在地美食漫遊小鎮

 民間流傳的說法:「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四月津(鹽水)」。可知月津港(鹽水港)在清代港口中的地位。鹽水為由北方的八掌溪與南方急水溪沖刷而成的三角地帶,狀似新月,使鹽水又有「月津」、「月港」之稱。

  鹽水鎮是台南縣創建最古老的城鎮,在明代天啟元年(1621),在鄭芝龍據臺時,由大陸漁民移居到鹽水定居開墾。明末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鄭成功安排兩大部隊率眾擇居於內港栗仔寺(現今朝琴路牛墟附近)寓兵於農,企圖反清復明。至康熙七年,將鹽水鎮早年呼稱「大龜肉庄」的地名改 稱為「大奎壁庄」,隸屬天興府管轄。雍正7年設「鹽水港堡」,此時因港而成鎮的鹽水,透過八掌溪水路,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由布袋通往臺灣海峽,一時商船雲集;且往來諸羅(嘉義)與府城(台南市)間,鹽水為必經之地,鹽水一時成為海、陸運的貨物轉運站,因而人潮聚集,貿易熱絡、市集繁榮,鹽水也是南瀛港口中唯一出現郊商(商人組織,僅出現在當時的大港口)的港口,足以見證當時鹽水商業之鼎盛。  

  日據台灣期間,鹽水對外通商仍盛極一時,但日軍為鞏固其防地,在布袋建堤防,導致海水不能暢流,鹽水港於是逐漸荒廢淤塞,成為死港,無法通船, 年久日深,曾經繁華一時的鹽水港如今卻成為一個大水塘。雖然日本政府興建縱貫鐵路,擬於鹽水設置車站,無奈當時士紳認為此舉會斬斷地龍、破壞風水而極力反對,因而車站改設置到新營。時至今日,鹽水的衰敗、新營的新興正成為諷剌的對比。

  鹽水鎮位於八掌溪與急水溪之沖積平原上,全境無山脈、丘陵,為單純之平原。北以八掌溪為與嘉義縣義竹鄉之分界,東北方則與後壁鄉相接,東南與新營市、下營鄉、學甲鎮相接,西邊則與學甲鎮相鄰。全鎮面積五二、二四五平方公里鹽水鎮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平均最高溫為攝氏31.8度,平均最低溫為攝氏11.1度。

(A)自行開車者,可由中山高速公路新營交流道下,沿172線道西行約3公里,右轉信義路或南門路進入鹽水鎮。

(B)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者,可在新營火車站下車,至新營公車站搭乘往鹽水的公車。

 


本網站由鹽水國中第十一屆台灣網界博覽會永恆之星小組製作

ycc@ysjh.tn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