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們學到什麼能力技巧?
(一)訪談的技巧。訪談前一定要先蒐集訪談的背景資料,然後擬定訪問題目。訪問時備妥錄音機、照相機,最好能隨機發問。訪問開始時要有人充當引言人歡迎受訪者,訪問結束後引言人還要代表致感謝詞。
(二)歸納資料的技巧。從訪談中收集到的資料非常多而雜,必須先加以歸類,才能撰寫報告。
(三)撰寫訪問稿。我們的專題報告是經由實地採訪、參觀、觀察、以及體驗等方法而取得,怎樣把這些林林總總的材料有系統的連貫起來,確實是考驗我們師生組織剪裁的能力。我們先將所有內容加以消化重整,再加入觀摩別人的作品,又經ㄧ再的改稿,漸漸的我們的訪問稿才變得有生命力了。
(四)影像處理。一份完整的報告插入照片,才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而且有照片才有真相,所以我們用PhotoImpact,學會許多影像處理的技巧。
(五)資料統計。將問卷所得資料先畫記再換算成百分比,最後在電腦上用圓形、長方統計圖呈現,結果一目了然又能與數學相結合,很有成就感。
三、我們實踐或實習過哪些團隊合作的理念與方法?
(一)我們把一個大專題分成若干小單元,再由各個組去認養,而每一個組再把小單元分成幾個部分,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部分,大家的部分合起來就成為一份完整而豐富的報告,整個研究過程有分工也有合作。
(二)我們參賽成員都很忙,大家就分工合作,有些人去呷辦桌體驗,有些人採訪總鋪師,有些人去觀察總鋪師辦桌,打字速度快的人打字,電腦能力好的人影像處理,有的人負責掌管進度報告,各有所用,都能相互支援,達到同儕互助學習的功效。
四、我們體會或清楚意識到哪些特定概念?
(一)辦桌:原來「辦桌」一詞是靠著左鄰右舍、不分你我、同心協力,資源共享衍生出來的。它是台灣特有的請客文化,它可以「有呷擱有抓」,還可以變成觀光賣點,行銷台灣。
(二)供應鏈:辦桌的食材就是一種供應鏈,不管食材的源頭是在農田還是養殖場,這些食材最後到廚師的料理台上,然後下鍋,最後上桌,這代表一個很長的供應鏈,將來辦桌辦得越來越有規模的時候,就需要要求種出來、養出來的食材一定要符合無毒、自然有機的標準,這樣的話對我們的農業、漁業、物業都有可能多一些影響,讓他們做一些轉型。
(三)綠色宴席:辦桌的宴席上面,用的每一種食材、每一個蔬果,都是食物哩程最短的,當季的東西最多的,辦桌就是「綠色的宴席」,對環保很有幫助。
五、我們使用了哪些資訊科技來完成我們的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
運用項目 |
用途 |
錄音機 |
我們去採訪時,紙筆記錄會來不及,我們使用錄音機幫助我們回憶遺漏的部分。 |
數位相機 |
紀錄我們所做所聞,也將照片挑選來作為網頁時使用。 |
數位DVD攝影機 |
用影像紀錄我們所做所聞,有聲音有動作,是很好的參觀紀錄。 |
單槍、實物投影機 |
把影像、照片投影出來,以利說明講解。 |
隨身碟 |
方便存取資料。 |
掃描器 |
將傳統相機所拍的照片數位化。 |
網際網路 |
搜尋網路有相關的照片、資料、電話、地址。 |
電腦軟體 |
1. Microsoft XP。
2. Internet Explorer:查詢網路資料。
3.PhotoImpact:修改、裁切數位照片。
4. ACDSee:瀏覽數位照片、管理照片檔名。
5. Microsoft Word:編寫工作進度、文字報告和研究報告。
6. Dreameaver:製作網頁。
7.神來e筆:繪圖。
8.非常好色:製作海報、感謝卡及信封。 |
電子信箱 |
數位資料的傳送。 |
六、我們用什麼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團隊的接觸來扮演「大使」的角色?
(一)觀看影片:在研究採訪前,透過YouToBe觀看總鋪師做菜的影片,激發研究興趣並建構整個訪談的內容,進而對辦桌的研究架構有更清楚的概念。
(二)名家專訪:我們實地訪問了交通部毛治國部長、松山阿丁師、林添盛老師傅,大家都非常熱情親切的接待我們,而且展現專業,讓我們的研究得以順利進行。
(三)街頭問卷:為了了解一般大眾對「辦桌」的看法,我們設計問卷,到校外做街頭問卷,訪談了將近150人次,令我們相當有成就感。
(四)辦桌觀察:松山阿丁師在主教公署辦桌,我們在旁觀察辦桌前的準備情形,並幫忙上菜。
(五)實際呷辦桌:透過家長的穿針引線,我們前往參加社區聯歡辦桌活動,實際感受呷辦桌的熱樂氛圍,實際體驗呷辦桌的樂趣。
(六)新聞媒體採訪:訪問交通部毛治國部長時許多記者媒體都前來採訪報導,會後有些學生也接受媒體採訪,第二天許多家報紙都刊載「談辦桌不談交通,毛治國與小朋友相見歡」的相關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