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簡介

 

原住民文化簡介

 

 

首頁 
認識原舞者 
使命與傳承 
作品開發 
作品集 
作品特色 
深入探討 
媒體報導 
團隊介紹 
參考文獻 
幕後花絮 
結語 

 

  臺灣原住民,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入前,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鄰邊島嶼的住民,包括日治時期稱為高山番以及稱作平埔番的原住民。目前政府認定的原住民共有十二族,約四十三萬人,約占臺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依據語言學的調查分析,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Austronisian)或馬來民族。南島民族分布在東自復活節島,西至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北達臺灣這廣闊的海域與島嶼上;而人類學者的研究也歸納出諸如干欄建築(把房屋架高,與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蟲蛇)、刀耕火墾、編蔞、皮衣製作、文身、吃檳榔、輪舞等文化習俗,都屬於傳統的南島文化。近年來,一部分學者依據臺灣地區原住民語言眾多而分歧的現象,推論出臺灣應該是數千年前南島民族開始擴散的起源地。

以下為各族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文化、祭典及信仰

 

神話傳說

年度祭典

信仰與占卜

泰雅族

射日傳說

祖靈祭

夢卜,泰雅族將疾病及其他災害歸咎惡靈所為

賽夏族

矮靈祭的起源傳說

播種祭、祖靈祭矮靈祭

賽夏族的以對祖靈的敬畏為信仰

太魯閣族

彩虹橋

祖靈祭、馘首祭

夢卜、鳥卜

邵族

逐鹿傳說

播種祭、狩獵祭、豐年祭

夢卜、走路卜

阿美族

海岸阿美族之創生傳說

捕魚祭、豐年祭

夢卜

撒奇萊雅族

 

巴拉瑪火神祭

撒奇萊雅族相信萬物有靈

噶瑪蘭族

加禮宛社祖先的故事

海祭、歲末祭祖

噶瑪蘭人的宗教信仰以祖靈崇拜為中心,將人間與靈界分開

布農族

洪水傳說

射耳祭、嬰兒節

水占、瓢占、鳥占、夢卜

鄒族

馘首傳說

敵首祭、小米收穫祭、小米播種祭

夢卜

魯凱族

部落開創神話

粟收穫祭

魯凱族的信仰體系屬「泛靈信仰」,認為萬物都有精靈或是神靈

卑南族

卑南族始祖創生傳說

收穫祭、少年猴祭、大獵祭聯合年祭

傳統上卑南族崇拜自然神,包括天神、地神、農神…等等

排灣族

洪水傳說

收穫祭、人神盟約祭

夢卜

達悟族

紅頭部落的始祖生活傳說

飛魚招魚祭、飛魚收藏祭、飛魚終食祭

他們認為「神」能降福於人,保祐平安與豐收,而「鬼」則是所有不幸的根源,疾病、意外。

 

 

 

 

 

 

 

 

 

 

 

 

 

飲食及住屋

  飲食 住屋
泰雅族 以小米、黍、蕃薯為主食 分為半豎穴式木屋,與平地竹屋兩種基本形態
賽夏族 旱稻為主食,其次為小米、藷、芋等 屋建於山腹坡地或小台地上,築屋材料以竹、木、藤為主,地基為橫式長方形
太魯閣族 作物是小米、玉米、甘薯等為主食 其最特別的是家人過逝時遺體埋葬在床下(表示永遠同在及保護家人)
邵族 傳統作物為小米,小米也因此成為主食 居住的日月潭周遭生長許多木材和竹類,因此他們建築房舍的材料也都運用大量的木材和竹類
阿美族 阿美族人最據特色的是野菜 大多集中居住,多數部落為大聚落。因防衛之需要,部落周圍常以竹枝排樹為籬
噶瑪蘭族 從事旱田耕種,作物有小米、地瓜及旱稻等 以木材、茅草及泥土為建築材料。為防止寒冷的風吹進屋內,噶瑪蘭人以牛諢塗抹牆上木頭縫細
布農族 主食為主要農作物的小米、玉米、甘薯等 建築材料有板岩、木材、茅草及藤皮數種,北部以板岩為主要材料
鄒族 主食是米、小米、稗、玉蜀黍、蕃薯、芋頭 房屋形式,昔日概為平台茅屋,屋基略成圓角長方形,有縱深形與橫長形
魯凱族 因週邊土地較貧乏,主要為小米、甘薯與芋頭 魯凱族的石板屋最有名。他們蓋房子事先把緩坡剷成畚箕形。兩面側壁、後牆都是石片堆成
卑南族 主食類包括栗、旱稻、甘薯和芋頭 主要的私用房屋其漢化程度很深,傳統多為茅頂竹壁長方地基之房屋
排灣族 以小米、旱稻、芋頭及甘藷為主食 排灣族以石板屋出名。他們蓋房子事先把緩坡剷成畚箕形。兩面側壁、後牆都是石片堆成
達悟族 主食為水芋、蕃薯二種,副食是魚類 雅美族住在離島蘭嶼,因為海島氣候變化大,常遇到烈日、狂風、豪雨,所以他們的主房蓋在地下,只有屋脊稍稍露出地表上

服飾

 

材質

特色

泰雅族

衣著以麻布為主

在舉行慶典時,穿綴鈴長衣,長衣上綴排銅鈴,跳舞之時銅鈴互碰發出有節奏的鈴聲,增添熱鬧氣氛

賽夏族

平常素色麻布衣

盛裝時是紅、黑、白三色交織幾何花紋的服飾

太魯閣族

白底夾茶褐色條紋的麻布製成

服裝織紋以幾何圖形為主,以菱形織紋最為重要,象徵「眼睛」

邵族

衣料包括皮革、麻布、樹皮布等

男性服飾形式與阿里山鄒族有類似之處,女子服飾含頭巾、有袖上衣、胸衣、花草編成的頭冠等

阿美族

平常並不重視衣服可分為常服和禮服

盛裝時男有羽冠、綁褲、長外上衣,女有珠冠、裙、有袖上衣、男女各有檳榔袋,十分美觀

撒奇萊雅族

土金為主的服裝,暗紅長袍搭配

族人忍辱生族人忍辱生存的眼淚,於服飾中呈現族群辛酸及不忘故土的決心

噶瑪蘭族

織布慣用植物纖維

噶瑪蘭人織布可分為:處理植物纖維、整理經緯線、上機紡織、製作用具等四個步驟

布農族

獸皮與麻線做為衣服材料

一道模仿百步蛇背部紋樣的寬邊棋盤式菱形紋,當蹲於地上進行儀式,衣服背後的織紋會格外引人注目

鄒族

以皮革、麻布和棉布為主要材料

以紅,白,黑色為主,盛裝時多穿著紅色,因紅色代表戰神,服飾還能顯現出穿著者的地位以及狀態

魯凱族

豹牙頭飾、豹皮背心等(高級)

服裝可反映出魯凱族的階級制度,還有百合花在魯凱族的傳說中與祖先的起源有關,因而有神聖的地位

卑南族

服裝以鮮豔為主

紅、黃、綠等顏色夾雜黑、白兩色以突顯出多層菱形紋,並且搭配細緻的十字繡,形成一大特色

排灣族

服飾細緻以色澤、刺繡聞名

衣飾受社會階層的影響,以刺繡的色彩以橙,,綠黑,紅為主

達悟族

天然植物纖維製成

遇有重要場合時,男女皆穿上白底夾織藍紋的典禮服,同時也會配戴各式裝飾品,其中帽子相當重要

 

 

 

 

 

 

 

 

 

 

 

 

 

 


著作權所有 (c)舞樂不作。保留所有權利。

ib50603@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