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邊野史
  
 
 
 
 
 
 
目前位置:鷸蚌相爭 > 外族侵略
鱧魚台灣鯛魚福壽螺琵琶鼠魚非洲大蝸牛
   
鱧魚( 雷魚 )
 

學名:
Pomacea canaliculata

 
   

習性:喜愛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流域、水庫、湖泊等水流和緩與水生植物多的水域,常見於淺水區,好在水底游動,躲於樹枝底下或水草叢中。可以爬上岸,但無法長期離開水中

  ,在陸上不太靈活,可能原因是鱧魚的身體過於粗壯以及脊椎數過少而導致。性情兇猛,掠食性極為強,對食物並不挑剔,主要食物為小魚、兩棲類以及一些甲殼綱動物(如:螃蟹、蝦類等)。
   
特徵:體長最長達60公分,通常為30至40公分,頭大扁平,上方有2個八字形斑紋,唯個體之間稍有差別。頭部被有大型鱗片,形似蛇頭,因此名為寶島蛇頭魚。眼後有2條縱向深色斑紋,延伸至兩側的縱向斑點,各約有10至12個。口大齒利,性情貪吃且兇猛,成魚有護卵及照顧稚魚之本能,環境適應力強,可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繁殖力強,一年可產卵五次
       
分布:分布於台灣西部河川中、下游、池塘與溝渠。
       
 
 
台灣鯛魚 (吳郭魚 )
 
學名:Tilapia mo-ssambica
  
   
習性:吳郭魚原產於非洲性不耐寒,對低溫抵抗力弱,一般而言,水溫在10℃以下即易凍傷死亡。能耐高鹽度,在鹽度高達35-40%的海水中和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是一種廣鹽性的魚類。
       
分布:源自非洲的熱帶之魚種,於地球上暖水溪河、沼澤中皆可見其身影。
     
別名:為了紀念吳振輝及郭啟彰先生,各取其姓命名為「吳郭魚」,又吳郭魚來自南洋,所以又俗稱為「南洋仔」,且此魚既非鯽又非鱒,因此也常稱為「南洋鯽仔」。因其體色黝黑,故也有人稱為「黑種吳郭魚」。
       
 
 
福壽螺
 
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
 
   
習性:均於夜間產在水面以上乾燥物體的表面,如稻桿、溝壁、牆壁……等上。每一卵塊常由3-4層卵粒疊覆成葡萄串狀,色澤鮮艷,極為醒目。卵期約14天,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以浮游生物為食。
   
分佈:原產地在南美洲亞馬遜河下游附近,以及布拉大河流域的靜水地域。亦可見於溪流、水田、溝渠、湖泊。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區,其範圍概括了巴西南部、玻利維亞、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等地。
     
食物來源:食性特雜,孵化後數日便開始啃食水田或溝渠內的小型植物,尤愛吃植物的幼嫩部份,秧苗至插秧後14天內的幼稻都是牠喜愛的佳餚。亦食用蓮、菱角芽心與空心菜等植物。當食物缺乏時,仍會嚙食已成株的成熟水稻。
       
 
 
琵琶鼠魚( 垃圾魚 )
 
學名:Platydoras costatus
 
   
習性:喜歡以水中死屍、藻類、落葉、青苔等物為食,起初是水族業者引進賣給顧客放養於水族箱,以便吃雜穢物淨化水箱,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該類族群的日漸壯大,不僅和其他本土魚類搶食水中食物,一旦失去食物來
  源,恐會攻擊其它魚類、魚卵,以及啃食本土性的水中植物,造成另一種生態浩劫。
       

分布:原產於南美洲

   
     
 
 
非洲大蝸牛 ( 露螺 )
 
學名:Achatina fulica  
   
特徵:體型大,通常成體可達七到八公分高,但有時也可長到二十公分以上。殼呈圓錐形,長寬比約為二比一。殼多為棕色,有不規則的條紋橫切過整個螺旋體。
   
習性:以蔬菜、花卉等農
  作物為食。因此在大部份的地區都被視為有害動物。
       
分佈:天然分佈區東非(肯亞、坦尚尼亞等)人為引進分佈區,潮濕的熱帶地區,包括太平洋島嶼、東亞與南亞以及加勒比海地區。
     
 
 
   


  (C) Copyrights 2009 Bihua Junior High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