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邊野史
  
 
 
 
 
 
 
目前位置:鷸蚌相爭 > 鼓吹鳴蛙
蛙類:中國樹蟾彩黑眶蟾蜍澤蛙小雨蛙拉督希氏赤蛙虎皮蛙
     長腳赤蛙
蛇類:臭青公鉛色水蛇草花蛇赤背松柏根
   
中國樹蟾( Hyla chinensis )
 
體長: 公 2.5∼3.5cm 母 3.6∼4.1cm 
       
特徵:
中國樹蟾屬於小型蛙類,具有圓鈍的吻部。四隻腳掌背面呈現黃綠色,趾端有吸盤。在繁殖期間,雄蛙的鳴囊會變成暗橘色而鳴囊為單一外鳴囊。卵粒小,黑白分明的卵粒會分批產於水面或依附於水草。牠在幼年期為深棕色,頭、背部兩側有兩條縱向金線,尾鰭高。
 
   
習性:
1. 為樹棲性蛙類,常見於低海拔山區
2. 繁殖時期,無論是白天或晚上,都有機會聽到中國樹蟾響亮的聲音「ㄎㄌ!ㄎㄌ!ㄎㄌ!」,尤其雨後的夜晚,只要有一隻開始鳴叫,附近的雄蟾立刻加入合唱,故又稱為「雨蛙」
 
 
3. 遭遇天敵時期,皮膚會分泌具刺激性的黏液,有毒!若接觸眼睛,會有灼熱疼痛現象。
       
繁殖期: 2月到10月,以春、夏季為主。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以平地為主,外島的馬祖北竿地區亦有發現。
   
重要性: 台灣樹蟾科僅次一種。
 
 
彩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
 
體長: 公. 5.2∼8.6cm 母. 6∼10cm
       
特徵:
  中型蛙類,皮膚粗糙。頭後有兩個會分泌有毒白色汁液的耳後腺。鼓膜格外明顯。四肢的趾端為黑色。鳴囊為單一外鳴囊卵型雙長條卵串並行幼年時具有毒,深褐色或灰黑色,有黃褐色的細斑點,身體呈橢圓型,尾很短,約體長的1.1∼1.4倍。
 
       
習性:
1. 繁殖期,雄蛙鳴聲響亮,有如童玩「竹蟬」的響聲,長而急促的「咯拉~咯拉~咯拉」,當被其他雄蛙錯抱時,亦會發出「夠!夠!夠!」的釋放叫聲。
2.

常出現於平原的開墾地、池塘、溝渠附近及道路兩旁活動。

       
繁殖期: 兩月至九月初,南部可能提早一月便開始。屬春、夏繁殖的蛙類。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地區,包括離島。以平地之池塘、溝渠附近為主要棲息地。  
     
重要性: 耳後腺分泌的有毒汁液可提煉「蟾酥」。  
       
 
 
澤蛙( Rana limnocharis )
 
體長:公 3.5∼5.2cm 母4.9∼6.1cm
       
特徵:
中型蛙類,背部有縱向不規則的短棒狀膚褶。上下唇有8條深黑色的皺紋,鼓膜中間有紅點。體色異大,從黃褐色、綠褐色到灰褐色都有,有些個體有背中線,粗細不一,甚至有彎曲線條的個體。雄蛙有單一外鳴囊,中間有隔線,看起來像是一對外鳴
 
  囊。卵群成片狀漂浮於水面上,卵粒黑白分明。在蝌蚪時期,為褐色,有深褐色斑點,體型細長,口小位於吻部下方,背鰭低。
       
習性:
1. 是一種適應力很強的蛙類。
2. 很貪吃、只要比嘴小會動的物體,就會主動出擊,縱使是同類也不放過。
3.

雄蛙的聲音多變化「嘓ㄍㄧ!嘓ㄍㄧ」或「嘎--嘎」。常全聚於積水處鳴叫

 
     
繁殖期: 三月至十月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平原,離島也有分佈。
       
相似種比較:虎皮蛙
1. 體型大,體色深,有深色虎紋狀的斑紋;吻部無明顯縱紋。
2. 鼓膜大,無紅點,體側顏色均一,無較淡處,雄腹部有黑斑。
3.

背部膚褶較長且明顯,無背中線。

 
 
小雨蛙 ( Microhyla ornata )
 
體長:公2∼2.4cm 母2.4∼2.8cm
     
特徵:
小型蛙類,口小,身體約呈等腰三角形。背部有明顯深褐色的對稱的塔狀花紋,故又名飾紋姬蛙。從吻端沿著體側有一黑色寬帶。成熟的雄蛙鳴囊為黑色。卵粒小,卵群成片狀漂浮於水面上,卵粒黑白分明,分十餘次將卵產於水面上。蝌蚪呈半透
 
  明狀,俯視呈圓盤狀,口小位於前方,兩眼距離遠,位於身體兩側,尾細長,尾尖呈絲狀。
       
習性:
1. 每年2月開始,只要氣候一變暖,雄蛙便聚集於水塘邊,大肆鳴唱,只要有一隻開始唱,其餘雄蛙及瘋狂跟進,希望能獲得雌蛙的青睞。
2. 因體型小,又喜躲藏在石縫、土堆旁和落葉底下鳴叫,聲音為「ㄉㄌ啦-~ㄉㄌ啦-~ㄉㄌ啦」,酷似黑蒙西式小雨蛙的聲音。
 
       
繁殖期: 二月到九月。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1000公尺一下山區、丘陵、平原、農耕地等。
       
重要性:是台灣分布最廣的小雨蛙。
       
相似種比較:黑蒙西式小雨蛙
1. 背中線有一對或2對黑色小括弧。
2. 背部為對稱的波浪花紋。
3.

從吻端沿著體側的黑色寬帶顏色較深。

4. 北部沒有。
 
 
拉督希氏赤蛙 ( Rana latouchii )
 
體長:公3.9∼5cm 母5.5∼6.1 cm
       
特徵:
  中型蛙類,呈瘦長結實狀。背側褶十分明顯凸出,故又名闊褶蛙,無背中線。體成紅褐色或黃褐色,體側有大小不一的黑斑。卵群成團狀分散,卵粒黑白分明,常附著於淺水處的水草。蝌蚪呈褐色,有深褐色的細斑點,尾部有明顯細黑點。
 
 
 
       
習性:
1. 喜棲息於流速緩慢的溪流邊、溝渠、池塘等積水處。
2. 雄蛙有一對內鳴囊。鳴聲為「恩-給ㄟ」有點像磨牙時發出的聲音,又有一點像上大號而便不出來的聲音。
       
繁殖期: 全年皆可繁殖,以秋、冬、春為主。
       
棲地分布:廣泛分布全島中、低海拔山區、平原
 
 
虎皮蛙 ( Rana rugulisa )
 
體長:公8∼9cm 母9∼12cm
       
特徵:
大型蛙類,肥胖粗壯。背部深綠褐色或灰褐色,排列整齊縱向的短棒狀膚褶。無背中線,無背側褶。卵群成片狀漂浮於水面上,雌蛙於養殖情況下每年產卵三到五次,每次可產約2000∼5000粒。蝌蚪時期為大型,全長可達7cm,底棲型,體色褐色,有深褐色雲狀斑,吻
 
  尖,兩筆鼻孔之間有「)(」暗褐色斑的形狀,尾鰭低。
       
習性:
1. 十分機警,禦敵會先採趴下偽裝方式禦敵,若敵人一再靠近,就立刻快速逃離現場。
2. 很貪吃,只要遇到比其嘴小的動物,會立刻加以捕食。
3. 雄蛙叫聲宏亮,有一對咽側下外鳴囊,叫聲為快速「嘿-嘿-嘿」。
 
     
繁殖期: 三月到九月,人工繁殖的虎皮蛙除農曆十月下旬以外,幾乎全年皆可繁殖。  
       
棲地分布:廣泛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山區、平原的池塘、溝渠、水田等。
       
重要性:保育類。
       
 
 
長腳赤蛙 ( Rana longicrus )
 
體長:公. 4.2∼5.6cm 母 5.8∼6.5cm
       
特徵:
1. 中型蛙類,身體十分瘦長,頭長大於頭寬,吻部尖長。體色由褐色、黃褐色到紅褐色都有,兩眼間有一橫帶,背部有一八字斑,鼓膜周圍有一菱形深褐色斑塊。背側褶細長。卵群成團狀,略呈球型,卵粒黑白分明,動物極暗褐色。
 
       
習性:
   
1. 棲息於丘陵、平原等開墾地旁的水池、積水處。
2. 雄蛙沒有鳴囊,鳴聲十分細小的「啾、啾、啾、多(ㄉㄜ˙)-」,不易聽到。
 
     
繁殖期: 11月到隔年2月。屬冬天繁殖的蛙類。  
       
棲地分布:分布於北部、中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平原,以平地為主
       
蝌蚪:褐色,頭部尖長顏色較半段身體淺,背部有淺色V型斑(有些個體不明顯),尾部細長約體長的兩倍,尾部與身體連接處左右各有一深褐色的斑點。 
 
 
臭青公 ( Elaphe carinata (Gunther) )
 
簡介:臭青公、臭青母的名字蠻常聽到的。但是,大部份的人可能都不清楚誰是公?誰是母?可能是因為體色差異大,所以讓人誤以為是不同種的蛇。由於體型大,而且沒有毒,所以受到捕蛇人的歡迎,遭到大量捕捉。幸好數量上還沒有因為像百步蛇、眼鏡蛇…等知名毒蛇,被認為越毒越補,所以沒淒慘到差點絕種的地步。    
       
特徵:臭青公又稱臭青母、臭黃蟒、稜鱗錦蛇。體型大,體粗長,可達2公尺以上。由於吻端至眼睛上方有近似王字之斑紋,因此得到王錦蛇的稱號。體背黃褐色或灰褐色,幼蛇全身呈淺棕色,有黑色或深棕色的小斑點散雜於其中,與成蛇的花紋明顯不同。
       
習性:臭青公棲習於雜木林或農墾地,常侵入農舍。白天晚上時常活動,性情活潑而攻擊性強,肛門腺非常發達,遇危急如被捕捉時會發出惡臭。所以,名字中都有個「臭」字。食性很廣,主要以鼠類、鳥、鳥蛋或蛙類等小動物為食。夏季產卵有護卵行為
 
 
鉛色水蛇 ( Enhydris plumbea )
 
特徵:形態特徵身體呈鉛灰色,體粗短,體鱗19列。全長最大達72公分。  
     
習性:棲息於闊葉林、混生林、開發地、溪流、沼澤、湖畔、溝渠。在台灣的分布地帶是大約全島海拔500公尺以下之地區。食性主要以魚及兩棲類為食  
 
 
草花蛇 ( Xenahrophis piscator )
 
特徵:草花蛇體長可達 1.2公尺,為中小型的蛇類。最大的特徵是眼斜下方有二條極明顯的黑色斑紋,其中一條在眼下方,另一條則在眼後方。此外,頸部上亦有一「 V 」字形的花紋。  
     
習性:常出現於有水的環境中,白天與夜晚皆有進行活動,能夠潛水避開其天敵,亦可於水中覓食。若一時不能脫  
  離人類之攻擊,會有假死的情況。主要以蛞蝓、蝌蚪和蛙類為食,性情非常溫馴,卵生。
 
 
赤背松柏根 ( Oligodon formosanus )
 
特徵:本種體長可達72公分,頭部短小,身體粗胖,主要特徵為其背中央有一紅褐色或橙色之縱紋,自頭後方不斷延伸至尾部,這也是牠命名的由來。至於體色與花紋變化甚大,具有保護色之功能。  
     
習性:赤背松柏根棲息在全台低海拔之山坡地,在樹林茂密、潮溼的環境最  
  易發現。夜間活動,以捕食蛙類,及偷鳥蛋、爬蟲類之卵為主要食物,尤其偏好蜥蜴之卵。卵生。動作緩慢略具攻擊性。本園區不常見。
 
 


  (C) Copyrights 2009 Bihua Junior High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