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時期 清朝時期 日治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

1945年民國34年日人撤退,國民政府來臺後,而舊城之北門、東門及龜山整個地區,仍沿例被畫為軍區。

1949年
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海軍成立第三艦隊於台灣,以左營為基地。 海軍子弟學校亦遷至左營,西門一帶被畫入海軍子弟學校(今海青工商)、軍眷住宅等用地,大批海軍及軍眷移入左營,大部分西門城牆被拆除,以設立西自助新村,西門拱洞亦因無旁力支撐,終於倒塌,西門的門額,卻長期被棄置於北門南邊的小巷裡,即被棄置於新蓋的土地公廟「鎮福社」邊,被人當作水溝踏板。後經有心人發現,報請高雄市政府處理,乃交由於1987年修復的「英國領事館」,收藏於館內「高雄史蹟文物館」,做為展覽品。


1949
年〈民國38年〉,台灣光復後,東門城上另建有軍用碉堡。

 

1950年〈民國39年〉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拓寬勝利路,再拆北門東側城牆。 又因原南門城樓已毀壞,1961年(民國50年)8月,闢南門為圓環,並加以重建,不但未依古法,且於城門進出口之四個角落,以鋼筋水泥整修,而失去古蹟風貌,但拱洞仍為原物。 現南門城樓再度成為危樓。

1979 年(民國68)10月8日,內政部以台民字第49203號函,將鳳山縣舊城南門、北門暫列為第二級古蹟。

 

1985年〈民國74年〉7月,高雄市政府蘇南成市長,以舊城牆角嚴重影響勝利路交通,且常發生車禍,為拓寬勝利路,乃下令拆北門東側城牆19.5公尺,挪後10公尺左右重建。

在面對古蹟保護者的抨擊,內政部邀請學者、專家到高雄市會勘。
 

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內政部公告指定鳳山縣舊城為一級古蹟,範圍包括舊城現存的東、西、北三門等之外、城牆、護城河、北門外的「鎮福社」(土地公廟),及「拱辰井」,為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亦是高雄市唯一的一級古蹟。

在舊城被公告為一級古蹟之後不久,「鎮福社」前的「拱辰井」即發生狀況。因該井凸出路面,又處於交通頻繁的路口,因而易遭意外撞毀,乃不倫不類的塗上黃黑斜線的標誌,活像交通警察站崗的哨亭。
 

被塗上黃黑斜線的一級古蹟拱辰井
資料來源:高雄市文獻會

 



1986年〈民國75年〉1月24日,上午8時左右,舊城一級古蹟「拱辰井」遭王姓司機駕駛小貨車撞擊,突出路面的井緣破裂,小貨車受損,但無人員受傷。據「拱辰井」所在地的埤東里里長謝金柱表示「拱辰井歷史悠久,十多年前,每逢自來水供應不足時,附近居民即到這口井取水,但六、七年前,南海大溝堤築成後,井水乾涸。附近居民數度清理無效,目前井中只有垃圾。」 蘇市長認為不應以毀損古蹟論罪,亦有人認為,人命比古蹟重要,應該剷平古蹟「拱辰井」。
市政府經向內政部請示,內政部同意清除路面上後人所加築部份,再加護鐵蓋保護,市府才敢著手辦理,並於鑄好鐵蓋後,乃於4月23日動工,先清除毀損井緣磚壁,灌鑄基座,於一週後完工,填柏油路面。

國定古蹟拱辰井現況



1986年〈民國75年〉8月27日,午夜2時,舊城一級古蹟土地公廟「鎮福社」右側山牆,遭拖車撞擊,出現大量裂痕,山牆底部向內傾斜,其右側步口壁堵,損壞嚴重。
據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指出,「鎮福社」於太平洋戰爭期間,遭美機炸毀,光復後修護,但因廟宇木構腐朽,1961年(民國50年),曾拆除,以現代化磚石重建,已失古蹟風貌,工務局曾刻意在廟前加上護欄,以為保護。如今既被撞毀,工務局乃向齊局長報告,並決定提案,請市政府報請內政部,撤銷古蹟管制,以利拆除。 但1986年(民國75年)10月2日,在內政部民政司邀請下,十多位的古蹟學者、專家認為,由於左營「舊城」、「拱辰井」、「鎮福社」,為三位一體的一級古蹟,深具歷史意義,應維持指定。全案經內政部吳伯雄部長批准後,交由高雄市政府執行。

 

1986年〈民國75年〉,高雄市政府委託李乾朗教授主持,左營舊城修復工程之評估,並提出其修復計畫。

1989年〈民國78年〉,左營舊城修復工程開工,由蘇登水的正宇營造廠,以2千2百98萬元得標。工匠全來自高雄地區:泥水工匠師-王水秋,泥塑匠師-陳朝治,木作匠師-方清明。由李乾朗教授進行施工過程記錄、研究報告的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舊城一級古蹟「鎮福社」始獲修護完工。 警方且在其欄杆旁豎立「古蹟重地,禁倒垃圾,違者究辦」。但因正位於左營區勝利路與店仔頂路口,一面與鄰房相接,三面有人設攤,有人堆置廢棄物,有人違規停車,髒亂情況令人難以想像。
 
1991年〈民國80年〉,左營舊城修復工程竣工,並開放民眾參觀。

1998年〈民國87年〉,高雄市政府完成舊城內龜山登山步道,增添市民休憩、健行之去處。軍眷區「勝利新村」已搬遷,只留下斷垣殘壁。
 
1999年〈民國88年〉,東門及其南側城牆呈現龜裂現象。「九二一大地震」後更為嚴重,被判定為「有立即性危險」的建築物。

2000年〈民國89年〉6月,因大雨不斷,左營舊城南門一側的簷角,呈現坍塌,岌岌可危,民政局負責主管古蹟維護的官員表示,已委託專家觀測,但維修經費至少在8百萬元以上,市庫已沒預算,將會再加編預算,並把南門的整修,列為第一優先。為避免其坍塌下來,民政局先派人用「最原始的方法」,就是以鐵柱把屋簷撐住,原本在四個角落,各放兩根鐵柱,但靠近東南側的角落,因較嚴重,則改為三根,以為支撐。

2002-2003年〈民國91-92年〉,高雄市政府整修復東門及其南側城牆。

2004年〈民國93年〉9月,因月來多次颱風及豪雨影響,南門簷角再度嚴重坍塌,地方人士憂心如焚。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第三科謝貴文科長表示,已先緊急豎立警示牌,請民眾勿靠近,並先設防護網,再邀請學者、專家評估其受害程度,擬定修復計畫、經費報內政部審核。

1999年〈民國88年〉
,經九二一大地震等因素,造成東門及部分城牆龜裂受損。

 

2002年〈民國91年〉,高雄市政府進行修護,再度呈現其舊日風華。

 

2004年〈民國93年〉5月1日,將收藏於「英國領事館」的西門的門額,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陳秀鳳館長親自點交,列入館藏。
 

西門門額
資料來源:郭吉清先生提供

2005年〈民國94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完成舊城古蹟夜間照明景觀工程,使高雄市唯一的一級古蹟,得以展現其英姿。但同年,南門城樓業已毀壞,成為危樓,急待修復,以利觀瞻。但目前只暫用支架支撐,成為權宜之計,成為一級古蹟的一大缺失。

2006年〈民國95年〉規畫搬遷之軍眷區「勝利新村」再生為停車場。


 

~資料來源:張守真李淑芳,《左營舊城歷史及其文化產業再利用研究》頁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