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時期 清朝時期 日治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


 

日治時期

1895年〈明治28年〉日治以後,日人在南部設台南縣鳳山支廳、台南民政支部鳳山出張所(1895)、台南縣鳳山支廳(1896)、鳳山縣(1897)、台南縣鳳山辨務署(1898)、鳳山廳(1901)、台南廳鳳山支廳(1909)等之廳舍,皆設於鳳山街(鳳山市),可見日治初期鳳山街(鳳山市)仍為南部重心所在。鳳山街則以生產糖、米、鳳梨、甘藷等作物著名。
 

1897年〈明治30年〉日人伊能嘉矩曾至鳳山新城(鳳山市),當時住民有1448戶,5345人;而舊城則有207戶,772人。可見舊城的沒落。


1900年
明治33年,日人在臺所修第一條鐵路,台南-打狗的鐵路通車。

1908年
明治41年,正式設打狗停車場(火車站),即今南鼓山高雄港站。


1908年明治41年)日人進行打狗港(高雄港)第一期築港工程,至1912年(大正元年)完工,可通行3千噸級輪船,並利用其廢泥沙,填築第一個新市街-哈瑪星,作為行政、金融、商業中心。由於現代化鐵路交通、港口設備的開闢,擴大了新式輪船的停泊量,增加了貨物的卸載量,並立即接上鐵路,運送前往目的地,如此過程,不僅開創了打狗港(高雄港)有史以來海陸聯運及航運的新紀元,亦為打狗港(高雄港)締造了新生命,使打狗(高雄)逐步成為南台灣的重心。

1912年
大正元年日人進行打狗港第二期築港工程,可通行五千噸級輪船,並填築第二個新市街-鹽埕埔,作為行政、工商業中心。

 

1919年大正8年,日人開始舖設台南、高雄間縱貫公路。為了打通橋仔頭-楠仔坑-左營-哈瑪星(今南鼓山)間的公路,即今左營大路,加上左營市街計畫,三角公園等,日人拆除西門、南門,西門、北門間之大半城牆。

1920年
大正9年日人施行地方自治改制,打狗改稱為高雄,設高雄州,下轄高雄郡(轄高雄街及仁武、燕巢、楠梓、左營四庄)、鳳山郡、岡山郡、旗山郡、屏東郡、潮州郡、東港郡、恆春郡。

1924年
大正13年高雄郡升格為市,但仁武併入鳳山郡(1街6庄);楠梓、燕巢、楠梓、左營併入岡山郡(8庄)。州廳、市役所(市政府)皆設於高雄市,自此高雄市代替鳳山街,成為南台灣第一大都市。

 

1937年昭和12年至1938年(昭和13年),日軍將左營的萬丹港闢建為軍港,與當時三大軍港佐世保、橫須賀、吳等軍港,皆為日本海軍重要軍港,因而拆除西門至北門的部分城牆,後且在後勁設海軍第六煉油廠,以就近提供燃油。

1938年〈昭和13年〉, 為了保護左營軍港及後勁海軍煉油廠,居制高點位置的舊城及龜山遂被畫為軍區,並命令城內居民遷出,昔日香火鼎盛的慈濟宮廟遷至蓮池潭西南邊。 致城內文物蕩然無存,損失慘重。

從一些舊照片來看,北門城樓約至1920年代已倒塌,南門城樓則約至1940年代,即日治末期還在。

 

 

~資料來源:張守真李淑芳,《左營舊城歷史及其文化產業再利用研究》頁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