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坪林歷史

坪林自鄭成功時期(1662)就已納入官制的行政版圖,但實際的開發應該開始於清朝的乾隆、嘉慶年間,直至日據時代的明治30年(1897)才有坪林尾分署的設置,隸屬於景尾(今景美)辦務署,其後也曾受宜蘭廳坪林支廳管轄(1909),由此可見,坪林對外交通相當重要,除坪林往雙溪的「淡蘭便道」,訪談耆老口中得知,當時的虎寮潭、闊瀨、胡桶、尖山湖等都是這些對外山徑的必經村落,曾經相當熱鬧過。

坪林地名由來

說法1:

此地原稱「坪林尾」,本意是指當地聚落乃是位於河邊林地傾斜處底部;西元一九二○年,正式將當地地名改稱為「坪林」。平坦的河階面稱作「坪」,又在林區建立聚落,因此取名為「坪林」。

說法2:

本鄉四圍皆山,中為平地。剛開闢時,森林茂密,因地形平坦稱「坪」,又有茂盛的森林分佈,故以「坪林」通稱。由於地形上林木由高山向平原傾斜,於傾斜尾端建莊,因此以「坪林尾莊」為名
說法3:

很早以前,從新店的大坪林到家鄉一帶,是一大片茂盛的九芎、樟樹、水柳的森林,家鄉因位在這一大片森林的尾端,所以就做「坪林尾」。
  民國九年,日人設莊治於此( 台北州文山郡坪林莊 )
光復後為「坪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