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岸植物 / 風岸動物 / 回風岸生態

風岸動物


 

招潮蟹  

招潮蟹的眼睛具有細長的柄,很像火柴棒,雄蟹具有雙螯,一大一小,大螯的外觀極像一把大剪刀,雌性的雙螯都細小,這是招潮蟹的特徵。退潮時的潮汐間帶,常常看到許多圓球泥團排成美麗的幾何圖形圖案,那就是螃蟹的擬糞。擬糞是是招潮蟹挖起泥沙吃進後,以特殊構造的口器過濾有機質,所產生的泥團。雌性招潮蟹運用兩隻小螯,快速交錯,將泥沙送進口器;雄性招潮蟹驚人的大螯,只能在打架和求偶時派上用場,進食時只能以小螯抓東西送進口器。
在冬季的寒冷氣候下,招潮蟹的活動頻率會下降,只有在春夏兩季時,才是牠主要的活動期與繁殖季。因此要觀察招潮蟹活動生態,潮水剛退去之後是最佳時刻。
招潮蟹屬於招潮屬,種類很多,包括海棲招潮蟹、弧邊招潮蟹、清白招潮蟹和粗腿綠眼招潮蟹等。>>>>回主選單
彈塗魚

俗稱石跳仔、跳跳魚、泥猴。眼睛突出於頭部背側,有能自由活動的眼瞼,可藉胸鰭於地上爬行,腹鰭癒合呈吸盤狀。群居在河口,喜歡離開水域到泥地上覓食,可離水40分鐘以上。彈塗魚是肉食性,水陸兩棲動物,主要食物以小蟲、螃蟹、蝦的幼體為主。在發現獵物或爭奪地盤時,會以胸鰭撐起身體觀察情勢,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往前撲;牠的動作像猴子一樣靈敏,所以有「泥猴」的稱號。>>>>回主選單
藤壺

藤壺是固著性動物,不能自行移動,體表有個堅硬的外殼,體型像小火山,殼口小。常附在潮間帶的岩石或紅樹林的枝幹上,待漲潮被海水淹沒時,才伸縮羽狀附肢捕食浮游生物;退潮時,每一隻都躲在自己分泌的圓錐形骨板中,以免乾死。牠們很耐乾旱,離水一星期仍可存活。>>>>回主選單
麻雀

體型短小嘴喙粗短,頭部暗褐色,背部大致似暗紅褐色,最明顯之處在牠的臉部污黑,但頰有黑斑,相當明顯。麻雀是紅樹林區最普遍、數量最多 的鳥種,很少人不認識麻雀的;牠們以穀物、植物種子為主食,也吃昆蟲,對驅除農作物蟲害很有貢獻。他們對生存環境的適應力也很強,甚至也不太怕人。
>>>>回主選單
白頭翁

體型略為修長,尾略長,眼至後腦白色,耳羽處還有一小塊白斑,因而得名。背羽大致呈橄綠色,容易辨認。紅樹林區一年四季都可看到,相當普遍,每年三月繁殖期,鳴聲、求偶聲非常悅耳,變化多端。他們以花木的果子為主食,幼鳥則吃昆蟲補充動物性蛋白質。 >>>>回主選單
大卷尾

又稱烏秋、卷尾、黑卷尾。全身烏黑有光澤,很像青蜂俠,羽尾很長,末端漸寬分叉。紅樹林區一年四季都可看到烏秋的蹤影,喜歡棲在電線、枯枝或牛背等較凸出的地方,以便尋找獵物;發現獵物就高速追逐,因為飛行速度快又靈敏,有時連高空飛翔的猛獸鳥類,都對牠敬畏三分。>>>>回主選單

小白鷺

又稱白鴒絲。嘴、腳黑色,腳趾黃綠色,全身白色,夏季時後頭會有兩根飾羽,背與前頸下部也有長飾羽。小白鷺以魚類為主食,常夜棲於木麻黃樹林中,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回主選單

黃頭鷺

又稱牛背鷺。嘴喙橙黃色,腳、趾黑褐色,夏天羽頭、頸及背部中央飾羽都是橙黃色,容易辨認。冬天羽毛全是白色,和小白鷺羽色相同,靠腳色和嘴喙分辨。喜歡站在牛背上尋覓昆蟲而有「牛背鷺」之稱。以昆蟲或兩棲爬蟲類為主食,一年四季都可見到。>>>>回主選單

夜鷺

又稱暗光鳥、紅眼鳥。體型胖、嘴黑色,雄鳥背部藍黑色有光澤,體下灰白色。通常在夜間活動,呈小群出現在水域,以魚類為主食,一年四季都可發現牠的蹤跡。>>>>回主選單
紅鳩

又稱斑鳩、紅斑甲或火斑鳩。嘴黑色,雄鳥頭至頸部灰色,後頸有一條黑帶,雌鳥和雄鳥類似,但全身較接近棕褐色。以植物為主食,求偶時雄鳥會繞著雌鳥邊走邊叫,並不斷擺動羽尾示愛,藉以吸引異性。>>>>回主選單
鍬形蟲

鍬形蟲的體型扁平壯碩,外殼堅硬,加上頭上那對威武的螯夾(大顎),看起來就像是全副武裝的中世紀武士一般。所以說大顎是鍬形蟲最明顯的特徵,但是只有雄蟲才有發達的大顎。鍬形蟲的口器構造只適合用來吸食流質的食物,所以樹汁及腐爛的果實是牠們的最愛,因此在樹幹樹枝上常可見到牠們的蹤跡。鍬形蟲的成蟲不管是覓食、求偶和交配一般都離不開樹木,而幼蟲也是以啃食朽木組織維生,所以只要有樹林的環境就可發現鍬形蟲活動棲息。>>>>回主選單

螳螂

正面看,螳螂有張倒三角臉,大複眼分置頭部兩側,體色非綠即褐。最大特徵是那對發達的鐮刀狀前腳,獵捕食物時殺氣騰騰;不用時縮在胸前,彷彿在祈禱。整體而言,螳螂的體型頗修長,但同一種螳螂中,通常雌蟲的體型較大,腹部也較肥胖、寬大。
螳螂只捕食活蟲,因此弱肉強食、大吃小的情形經常普遍發生在同門之間。假如雄蟲和雌交尾過久,也可能發生雌蟲轉身將伴侶啃食下肚以便充肌的情況。

身懷滿腹「卵粒」時,會靜靜的倒攀在植物枝叢之間,將卵粒接聯產出,同時分泌泡沫狀膠質來包覆卵粒,當這些泡沫狀膠質硬化之後,便形成具保護作用的「卵囊」小若蟲在爭脫裹身的簿膜,正式孵化。由於孵化的蟲數量很多,食物不夠時經常會發生互相捕食的情形。
>>>>回主選單



在炎炎夏日走入竹南濱海公園,迎接我們的是熱鬧的蟬聲,在幽靜的林蔭下聆聽大自然的樂章,實在是非常的享受呢! 蟬的頭部寬而短,複眼相當發達,有三個明顯單眼,觸角尖細,口器是堅硬的刺吸式,伸向下後方。胸部背側長有類似國劇臉譜的圖案,腹部各環節明顯;棲息時,兩對具透明感的翅膀弓在腹背,呈現屋脊狀。

蟬平常以植物各部位汁液維生。將口器刺入樹皮內吸食樹汁。 雄蟬可鳴叫,以吸引雌蟬交配。交配後的雌蟬會用牠堅硬的產卵管刺入樹枝內產卵,孵化後的小若蟲掉落地面之後,便鑽進地底生活。蟬的成蟲壽命不長,但是若蟲地底最少要待上一年才鑽出地面,爬至樹幹羽化為成蟲。 >>>>回主選單
金龜子

金龜子的幼蟲也稱雞母蟲,以土中的有機物或植物根系為食,是雞隻最喜啄食的昆蟲。 金龜子可分為植食性與糞食性兩大類。常見的植食性金龜子多以植物的花、葉、莖芽、果實、樹液或菌類為食,所以部分金龜子會嚴重危害植物。而在戶外的牛糞、狗糞,甚至是人糞糞堆下,都有機會找到以哺乳動物糞便為食的金龜子,通稱「糞金龜」。在自然界中,牠可說是扮演著清道夫角色的益蟲。

一般夜行性金龜子都會趨光,山區的路燈下很容易發現牠們的蹤影。晝行性金龜子(包括糞金龜)則必須找到牠們覓食的場所,才有機會發現較多種類。糞食性金龜子就得到糞便堆中去尋找了。
植食性金龜子的幼蟲大部分都棲息於腐質土地底,以腐質土或植物的根為食物;少數植食性金龜子幼蟲則棲息於枯朽腐木中,以木頭纖維當食物。糞金龜雌蟲多半會在糞便下面挖掘深入地底的隧道,在地下將糞便製成育兒糞球,幼蟲則在糞球中慢慢攝食成長。
>>>>回主選單
斯氏紫斑蝶

斯氏紫斑蝶(Euploea Sylvester)屬於臺灣特有亞種,展翅寬度可達70 - 80公分,體長約3公分,體色為深褐色,翅背呈現微弱光澤的藍紫色彩,帶有白色斑點,上翅腹面具3枚圓型的淡青色斑點,下翅腹面中央處也有一些小斑點。斯氏紫斑蝶喜歡訪花,具有遷徙的行為;近年來竹南海岸防風林區,被證實是台灣特有亞種斯氏紫斑蝶的繁殖熱點,牠的生態與遷移路線之謎便逐漸為大家所關心。竹南防風林在四月初就聚集了大量的斯氏紫斑蝶,交配與繁殖期也從此開始。牠們通常將卵產在羊角藤嫩葉的下方,經過兩天的時間,卵的尖端漸呈黑色而孵化,孵化後的一齡蟲馬上有較嫩的葉片可以食用,到四月中旬,羊角藤茂密的新葉上已開始佈滿斯氏紫斑蝶的卵和幼蟲,短暫的「生態型蝴蝶谷」於是成形。在竹南防風林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裡,只需短短的五十天就可以繁衍出數以萬計的新生代蝴蝶。>>>>回主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