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的歷史幾個小故事古今出賢人老地名探究奮鬥的軌跡回首頁

現在位置:首頁>歷史散步>奮鬥的軌跡>農業發展             │人口變遷運輸機能農業發展城市規畫走過從前

【早期農業】

  年到三重的先民們,農業經營大多是以種植水稻等食糧作物為主。此外,由於三重靠近淡水河岸,所以也有不少的旱田喔!旱田裡除了可以栽種甘薯、大豆、落花生等作物以外,也有種植蔬菜、果樹以及香花呢!

【蔬菜栽種】

  在蔬菜栽種方面,三重在日治晚期的蔬菜栽種收穫量就已經高於台北各地了,而且菜農們所栽種的蔬菜除了自己吃以外,也會外銷到各地。由於日本所佔領的滿洲地區,冬季寒冷無法生產蔬菜水果,我們產的水果甚至還外銷到東北地區呢!

  由於三重蔬菜栽培採集約方式,而且栽培的種類也很多,農業經營成效非凡,因此日治時代在三重的菜寮地區就設立「三重埔菜寮蔬菜園」,供台北各地農民參考之用

  光復後,台北縣政府更將此菜園擴大,改名為「三重埔農場」,從事大規模種植事宜。六十年代後,由於人口增多、住宅廣建,農地縮減了,蔬菜種植也因而減少。不過,農產品仍是三重地區的栽培大宗,到民國七十年時仍有六百六十公頃菜園,年產千萬斤蔬菜供應台北市消費所需喔!

【果樹栽種】

  在果樹栽種方面,三重由於自然環境條件不錯,生產的桶柑不但風味獨特,而且耐藏耐運,成熟期又較椪柑還慢,可以接應椪柑收穫後期的需求,所以深受喜愛,還能外銷各地哩!

  後來受到戰爭的影響,柑桔園一度荒廢了,戰後又因政府「糧食增產政策」影響,導致桶柑園漸漸荒蕪,農民都把桶柑園開闢為菜園。到民國五十年時,已經被北投、士林山區的果園所取代了。

早期三重的住宅前都種滿了蔬菜。(引自三重埔風情畫)
三重曾經擁有一大片花海,是個花香處處的地方喔!(圖為三重小玩家繪)

【香花種植】

  三重經濟作物的栽培以香花為大宗。清末開港通商後,台北成為台灣茶葉的重要產銷中心,茶葉栽種區多在台北盆地的周緣山區,製茶則集中在台北市的大稻埕。而三重由於自然條件方面,適合香花栽種,而且靠近大稻埕,便成為製茶所需香料的供應地了。

  三重一地所栽種的香花以秀英花最受青睞,曾有一夜採收四、五千公斤的紀錄。在日治時期,由於東北、蒙古及南洋等地對包種茶的需求激增,也使三重栽種香花的花農獲利不少。到了民國五十年代,台灣包種茶雖然呈現滯銷,但三重香花栽種面積仍然位居台北盆地之最。近年來則因交通建設等各種因素,幾乎已經看不到香花田了!

【水肥供給】

  面對各種耕作活動,為了補充地力的消耗,肥料的供給與施用,也是一大課題。由於化學肥料價格高而且對土質有害,所以一般農民大都偏好使用水肥。

  早期由於三重鄰近台北市,台北市擁有眾多人口,大量的水肥正好幫助三重的蔬菜生產,而三重所生產的蔬菜又可以運回台北市,故形成一個循環。三重除了使用台北運來之水肥外,由於人口漸增,所製造的水肥也不少,一部分供應自己菜園所需,也可以供應鄰近蘆洲地區蔬菜的生產,因而早期本區的水肥池很多,形成一種特殊景觀

──興穀三重小玩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