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台北101專題引言台北101興建緣起台北101興建過程建築特色購物中心辦公大樓觀景台

台北 101 為世界首創的多節式摩天大樓,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李祖原崇尚東方古典藝術,擅長將東方元素與西洋建築融合為一,台北 101 便是他們代表作。

大樓外觀

第 27 樓至第 90 樓共 64 層,每 8 層為一節,一共 8 節,每八層所組成的倒梯形方塊形狀來自中國的「鼎」﹔每節頂樓向上展開的弧線,向上開展花蕊式的造型,不僅是花開富貴,更象徵中華文化節節高升及蓬勃發展的經濟;裙樓頂樓的採光罩,外型就是中國「如意」﹔配合「金融中心」的主題, 24~27 樓外牆有方孔古錢幣裝飾;處處可見祥雲的中國傳統風格裝飾物,表現出中西融合的特色。

大樓結構

過去許多摩天大樓的最主要的柱子分布在大樓外牆,像是筒狀的結構,例如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結構。 TAIPEI 101 的主幹為大樓內的 8 支巨柱結構較穩固,主要支撐設在內部,使落地式的玻璃帷幕牆 360 度毫不間斷,整層樓好像玻璃包起來的,加上外斜 7° 的玻璃帷幕牆,有居高臨下更開闊的視野,每層樓都像瞭望台。為了外斜 7 度的結構,玻璃帷幕牆使用特殊設計有彈性框架,每八樓為一模組,支撐樓地板重量,又可應付地震與颱風的搖晃。

外斜 7 度使得每八層樓就會多出一個平台,方便洗窗機不用從頂樓吊下來,更是緊急避難平台,方便高樓逃生,這是傳統摩天大樓做不到的。每節底部面積最小的樓層作設備層機房有好處,例如管線不用「跑那麼遠」。傳統的摩天大樓設備層是集中幾層樓,設備層需通風,不能設玻璃帷幕牆,通常用金屬百葉窗會破壞外觀﹔台北 101 八層一節設備層的百葉窗被下面那節頂端「飛簷」遮住,解決美觀問題,像這樣:

飛簷 →\ __ \ ___ ←← 百葉
避難平台 ↑ ↑ 設備層

相當 2 萬個小學生重量的風阻尼器

為了應付地震及颱風的搖晃,台北 101 擁有世界最大的被動式調諧質量阻尼器 (Tuned Mass Damper) , 660 噸大鋼球用鋼纜從 92 樓吊到約 88 樓高度。大鋼球平時像鐘擺,抵銷風力對大樓產生的搖晃,當強烈地震或颱風來襲時,能減輕大樓的搖晃程度,現在是觀景台的景點,未來是 88 樓景觀餐廳的裝飾。

避難平台四角的金屬突起物,有類似避雷針的作用,以防止側擊雷。該金屬突起物也有裝置航空障礙燈 ( 會閃的小紅燈 ) 及大樓裝飾燈 ( 白色會閃 ) 的功用,塔頂也設置大型避雷針。

王重平建築師告訴我們,為了快速運輸上下樓人潮,減少電梯數量,節省樓地板面積,台北 101 採用雙層電梯,未來尖峰時間要上樓是「往單數樓層請在一樓排隊,往雙數樓層在二樓排隊」。和其他摩天大樓一樣,台北 101 設有「轉換層」,分別在 35.36 樓及 59.60 樓,例如往 59~84 樓要在 1.2 樓坐直達電梯到 59.60 樓再轉車。往 35~58 樓要在 1.2 樓坐直達電梯到 35.36 樓再「轉車」,讓每部電梯所停樓層盡量減少,以節省大家的時間。

9 樓至 84 樓,扣除設備層及轉換層外,其他都是出租辦公室。為了擁有寬敞的辦公空間,樓板與樓板距離 4.2 公尺,採用儲冰式空調,降低尖峰用電量。帷幕牆採雙層中空玻璃,可隔絕三分之二熱源,節省空調用電。台電世貿變電所及基信變電所同時供應電力,確保供電品質。緊急發電機可滿足 70% 的供電需求,預留擴充空間,維持 30% 空調,各設備層有兩間大型防火避難室。

台北 101 擁有雙觀景台,由 1 樓搭乘世界最快的電梯 ( 極速 1010M ) ,最快可 39 秒到達 89 樓室內觀景台, (90 樓為設備層,被第一個飛簷遮住的那層 ) , 91 樓有室外露天觀景台,必須由 89 樓爬樓梯。觀景台電梯出入口在購物中心 5 樓,不影響辦公大樓上樓。

91 層露天觀景台以上的樓層面積縮小, 91( 室內 ).92.93.94 樓長寬約為 89 樓的一半, 95 樓再度縮小,然後逐漸放大,到 100 樓時為最大,又稍縮小, 101 樓稍微大。
91~100 樓為通訊塔,給各警政消防單位及民間放通信設備。位於台北的最高點,適合放置通訊設備, 101 樓為貴賓會議廳,地板高度 438 公尺,挑高 10 公尺,故台北 101 全樓屋頂高度為 448 公尺,為 2005 年有人活動的最高大樓空間。

101 樓屋頂至全樓頂端還有 60 公尺,包括尖塔底座及半球型裝飾,共高 7 公尺,再來是高 53 公尺尖塔,加起來 60M ,尖塔截面約 4 公尺的正方形,總高度 508 公尺也是世界最高紀錄。

資料來源:王重平建築師訪談、林鴻明總經理訪談、摩天大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