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公園步道][不動明王寺與其石窟][北投溫泉博物館][立農公園][地熱谷][軍艦岩][復興公園][貴子坑][龍鳳谷][關渡]

關渡

帶你認識關渡

        人類早期的文明多半是順著河流發展而成的,臺北盆地的開拓與發展,也是如此。臺北盆地主要有三大水系,分別是新店溪、基隆河、大漢溪,三者最後匯流成淡水河,而這最後的匯聚點,便在「關渡」。淡水河系不但供給人們豐沛的水源,除飲用、捕捉魚蝦貝類、灌溉農作之外,甚至可供河運往來之便,使得沿著河邊的市集迅速繁榮,而「關渡」正是其中之一。

關渡宮

位於知行路上的「關渡宮」,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臺灣北部年代最悠久的廟宇之一(黃淑清、劉箭寒, 1985)。關渡宮祀奉媽祖,廟宇宏偉壯麗,香火鼎盛,和鹿港的天后宮、北港的朝天宮,並稱為臺灣三大媽祖宮。相傳在清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福建石興和尚從湄州島媽祖廟分靈,恭請來臺,因關渡位於淡水、基隆兩河匯流之濱,古稱「萬水歸堂」之靈穴,背臨形如象鼻的大屯山,面對勢如獅頭的觀音山,山明水秀,乃擇此立廟。

最早建廟於山上,稱作「靈山廟」,後來經數次改建後才下移到近水的山麓;日本大正十一年(西元1921年)重修,更名為「關渡宮」。臺灣光復後,重新擴建,造就了今日的規模。關渡宮是一座以佛教為禮,以道教為用之宗教聖地。域內分為聖母殿、廣渡寺、靈山古佛洞、靈山公園及沐恩閣五大聖蹟。建築宏偉,壁畫雕樑,佛像雕塑莊嚴大方,使人嘆為觀止。

關渡宮右側另有玉女宮、延平郡王三將軍廟、黃帝神宮等廟宇。

關渡自然公園

臺北市原本欲規劃面積達七百公頃的關渡平原,成為臺北市的副都心,但為了保留臺北市最後一片淨土,同時也是往來候鳥的重要驛站,臺北市政府在1983年公告設置「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1985年更名為「關渡自然公園」,1986年農委會另公告堤外沼澤為「關渡自然保留區」,從此水鳥的棲息地便有了保障。

關渡大橋

關渡大橋位於臺北縣淡水鎮與八里鄉之間,但為何以「關渡」為名呢?因為,在以前的聚落觀念裡,淡水鎮的福德里、竹圍里大部份都屬於「關渡」的一部份,臺北、淡水間的往來也以關渡為出入口,因此命名為「關渡大橋」。關渡大橋自1978年開始興建,1983年完工通車。這座拱形鐵橋橫跨淡水河兩岸,雄偉壯觀,早已成為大眾記憶中淡水河風景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