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計畫簡報 網頁導覽 工作小組 工作日誌 相關網站
人物勾勒
一步一腳印
明察秋毫
拋磚引玉
名揚四海
鴻圖大展
牛刀小試
 
 
書香小築捕風捉影
  電視媒體耳聞陳逢顯老師的驚人創作也登門造訪,新聞報導、藝文專題報導及娛樂節目都曾約邀陳老師。這些影片是我們經過篩選並重新剪接的成果,讓我們一起目睹陳老師的風采及創作。

毫芒雕刻  
   

中視電視台:

   播出毫雕大師陳逢顯的最新力作─「世界最小蝴蝶」,造成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這次的作品是以樹脂為素材,利用樹脂的延展性來雕塑蝴蝶的細微翅膀及腳部,這隻展翅的蝴蝶竟然只有0.2cm,相當於針頭的大小,令參觀民眾讚嘆連連。

  陳逢顯老師為了配合即將到來的三八婦女節,推出緞帶花系列的小美人繪圖展,在緞帶花瓣上畫出各種千姿百態的美女圖,他也透露再過三個月將要推出新作品─「無字天書」,大小竟然不到1cm,其中收錄唐詩三百首,共一萬多字,大家拭目以待吧!

   
大愛電視台:

  雕刻家陳逢顯以毫芒概念創作,創作素材包羅萬象,不論是米粒、沙子、縫衣線、黃金及樹脂,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他的創作靈感。

  走進陳逢顯位於新店市寧靜巷弄內的博物館,穿越大門後只見綠色植物佈滿眼前,兩旁還有寫意的石雕作品,雅觀而舒適。沿著博物館的樓梯向上走至二樓,步入博物館中,您會發現它的創作題材廣闊,陳逢顯老師分享他的得意之作 ─ 「唐詩三百首」,大小不到1cm,字數竟多達一萬多字,這本微小書耗時兩年,創作時為了找到最適合的創作紙張,更是歷經千辛萬苦,一開始幾乎一下筆就壞了一張紙,由此可知他對毫芒藝術的熱忱與執著。
 
大愛電視台:

  台灣第一位毫芒雕刻家 ─ 陳逢顯,二十五年來從事毫芒藝術,他不但無師自通,而且突破毫芒藝術的素材限制。無師自通的他一開始先從寫小字開始練習,當時年輕氣盛的他,久而久之也練就高度的耐性。

  陳逢顯老師不斷尋求創作素材的創新,當作品快要完成時,就開始構思下一件作品的素材,所以他的創新才會源源不斷。陳老師一直感到毫芒藝術這條路走得很寂寞,相信他看見人們對於毫芒藝術讚嘆的情景,會發現這條路並不孤單。
   

故宮專訪: 
 
  「一粒沙一世界」,不僅是詩人、哲學家的心境,藝術家也可以使它成為事實。陳逢顯老師在一粒海沙上寫出了「一粒沙一世界」。一般食用的細麵條在陳逢顯老師的眼中也是藝術創作的素材,他將食用麵條摻入防腐劑,使作品於完成後不致毀壞、腐爛,能在麵條上寫出唐詩及英文字母,相當厲害!

   古代毫芒作品僅僅是王宮貴族的玩賞物,平民很難接觸到,因此毫芒雕刻步入了即將失傳的危機。毫芒雕刻藝術家陳逢顯因為熱愛毫芒藝術,不願讓這項流傳三千多年的藝術就此失傳,遂與大家分享他的創作,使得毫芒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人人皆可欣賞的精緻藝術,使毫芒藝術聲名遠播。

   
民視新聞台:

   毫雕大師陳逢顯應邀參加民視的節目,提供自己的毫芒雕作品(芝麻七言絕句)以供觀賞,ㄧ開始陳逢顯老師還表示把兩位主持人製成藝術品,主持人相當震驚,原來陳老師特別製作了拿手的微畫要贈與民視的兩位節目主持人,他在ㄧ粒米上繪畫出趙自強先生及鍾欣凌小姐的畫像,並且在米粒上題字:「追求完美」,象徵民視的節目不僅收視率好,而且也追求完美的節目品質,使得觀眾收看的是品質優良的節目。
   
三立電視台:

   毫芒大師陳逢顯參加三立電視台的節目─完全娛樂,陳逢顯老師帶了六件毫芒作品給來賓欣賞,其中特別介紹熊貓家族(六隻熊貓,只有針孔般大小,在場的觀眾嘖嘖稱奇)及大閘蟹,其節目性質類似比賽(表演最拿手的項目),所以陳逢顯老師以「竹筷雕老鷹」作為表演項目(兩分多鐘完成竹雕老鷹),雕刻完成後,因為竹雕老鷹過為細小,以至於無法拍攝清楚,可見得雕刻的困難度甚高,也獲得極大的掌聲。
   
觀天下電視台:

  我們的團隊雖然旨在製作專題網頁,但是我們有和陳逢顯老師學雕刻老鷹,所以我們也一起參與這次的電視台訪問。

   參與訪問的隊員,雖然緊張但也很認真的回答,之後電視台訪問我們的專題指導老師(黃雪美老師),黃老師表示學習毫芒雕刻藝術其實需要很細心、專心,因為學習毫芒雕刻時要特別小心,有時一個閃神,要雕塑的材料就遺失了,或許也是因為要創作出一個良好的雕刻作品必需很有耐心,所以對未來的生涯中有極大的幫助(藉此訓練我們的處事態度),鼓勵大家ㄧ同學習。
 
磚雕:
千人磚雕:

  紅磚是台灣流傳了四百年的建築之美。現代建築高樓林立,早已遮蔽傳統建築,一幢幢古味濃厚的紅磚古厝,隨著都市發展而消失,精緻建築藝術也隨之沒落。

   為了喚醒國人對傳統技藝的重視,八年前陳逢顯老師著手推廣磚雕文化。磚雕文化推廣之初由北縣新店市著手,為使這項磚雕文化永續傳承、根深蒂固,陳逢顯老師與雙城國小的學生擔任這顆傳承的種籽。
 
   2004年陳老師於碧潭東岸舉辦千人磚雕親子活動,希望藉由此盛大的藝術創作活動,讓處於忙碌生活的民眾有更多的時間經營親子教育,放鬆身心一同體驗磚雕樂趣,也期許台灣四百年的磚雕藝術風華再現、永續流傳,並意味著即將消失的磚雕文化正在新店地區萌芽、茁壯。
   
民視新聞播出:

  台灣古早技藝 ─ 磚雕,流傳四百多年,但現今卻面臨沒落的命運,隨著高樓林立,紅磚古厝一幢幢被拆除,磚雕文化也逐漸消失殆盡。陳逢顯老師有感於磚雕藝術的沒落,於是走進讓台灣人逐漸淡忘的磚雕藝術,希望能傳承這項技藝,讓磚文化再現風華。
  
   為了復甦磚雕藝術,著手推廣相關活動,陳逢顯老師力推窯前雕(在磚土窯燒之前的雕刻創作,窯燒後成形),鼓勵民眾參與創作活動,不至於遺忘磚雕藝術之美,重新賦予磚塊全新的生命。
 
台灣之音:

  台灣的磚雕文化已屆四百年,早期的磚雕文化是承現在建築物的牆面上,古人為求吉利,於是磚雕作品大多都是賀歲的辭句居多,不過現今因為現代建築林立,富含古早味的紅磚房早已拆除殆盡,於是磚雕藝術也隨之沒落及失傳。

  毫芒大師陳逢顯深深體會磚雕文化的沒落,不願見到這樣獨特的磚文化,從此消失,遂於八年前他發起回復磚雕藝術的活動,近期他在碧潭舉辦磚雕活動,共計千人共襄盛舉。
  
   陳逢顯老師表示,磚雕藝術人人皆可創作,幾乎沒有年齡限制,小至三歲大至九十歲都曾參與過磚雕活動。磚雕傳承不輟,陳老師跟政府討論過,計畫在新店社區創造藝術巷,結合市容景觀,使得生活裡有藝術,藝術裡有生活,更使得磚雕文化風華再現。
 
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 "磚牛角尖-手藝人陳逢顯"is protected by theCreate Commons License
本著作係採用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