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 製作小組 專題報告
 
書體介紹 林園迴廊書法 門額 林園匾聯賞析
相關碑文 相關書家 扁聯新題
敬字亭書作 拓碑研究 回主畫面

枋橋建學碑大觀義學碑義學捐貲名氏碑

【枋橋建學碑】
枋橋建學碑

枋橋建學碑 ( 碑額篆書陽刻 )
枋橋建學碑 ( 碑文楷書陰刻 )
臺灣總督府總督政三位佐久間左馬太篆額

枋橋屬臺北擺接堡,而市肆殷盛,為擺接冠。林氏本源居之,頗負德望,先世憂文教不興,刱建義學,曰大觀社。又於臺北倡建文廟,出貲助成西學堂。自改籍後,庶政鼎新,急於建學枋橋,則假大觀一宇,以充校舍。既歷十年,諸生日眾,而狹隘不足容矣。今林君爾嘉、彭壽、鶴壽、嵩壽、熊徵繼先志,請捐金建學校。政府許之,乃相地于枋橋東北隅,庀材鳩工。明治四十一年二月三日起工, 五月二十五日 告竣。林君立碑記其顛末,具狀乞余為文,乃為之記,曰:
「前後校舍,前則一,長一百二十三尺,廣二十三尺有奇;後則二,長各五十七尺,廣各二十三尺有奇,連接兩廊。前方中央架樓,高十有三尺,廣稱之。為室六,容席一百七十。都以煉瓦構築,雖無倫奐之美,然規制混堅,信可經久。用工六千人,縻金二萬二千七百九十四圓,其二千二百七十九圓為政府補助。自經始至竣工,悉合圖案,以底有成。顧全臺學校二百二十有八,大抵為新築,如艋舺、嘉義、宜蘭諸校,輒稱壯大,而成于眾力。獨斯校成于獨力,尤為難得。允與諸校比隆,豈不懿哉。」

按林氏家祖石潭君,名平侯,居新莊,開大姑,陷番疆,擢柳州知府。娶王氏,封淑人,生國華字樞北、生維讓字巽甫;小潭生維源字時甫、維濂字郭甫,父子皆授觀察。當劉撫帥省三秉臺政也,時甫為幫辦撫墾欽差,任開拓之務。又致意學事,獎勵具至,故人文漸興,頑獷之風悉化為禮讓之俗。所謂蔚山川而開風氣者,非耶。而斯校之成,余甚嘉其後之有志也。

抑是役也,臺北廳長官加藤尚志屢來視,且舉落成式。祝曰:「今校舍作新,足以勵眾。他日其必有英才勃興,仰體 朝廷覃敷教澤,而一風化之意,以贊盛世之治。自今而後,余於諸生有厚望焉,諒哉。」玆併記而勒于石,已 成林 君之志,其亦可以風世也夫。

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從四位勳三等大島久滿次譔

明治四十一年八月 正五位日下部東作書 七世廣群鶴刻

【大觀義學碑】

  觀義學碑由莊正書寫,現存於大觀義學龍邊壁上,碑文如下:

程子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余謂非必天下也。即一都一邑亦然。風俗必本人心,人心關乎士習,賢才不可遽得,當培養而玉成之。然則化民成俗支原,與賢育才之道,莫要於建學立教。淡水海外荒徼,入版圖最後。國初以前,廢為狉獉,開闢百十年,瘴雨蠻煙,悉為含鼓嬉游之宇。然地富庶而人強悍,睚?之怨,逞刃相仇,連年累歲,亡身破家不休。其性耶?習耶?其不學不教之咎耶?淡北距塹城學宮百餘里,維艋舺有學海書院,而甄陶未廣,僻壤孤村之士,既闌教澤,甚有漫分氣類,畢生裹足,不登書堂者。民風之陋,士習之頹,職是故歟。歲癸亥,余游寓於茲,思有以洗滌而振興之。商諸外兄弟觀察林君維讓、維源,首倡義眥,創學舍於板橋東北偶,月集諸生攷課。余不才忝司月旦,既砥礪其德業,亦柔和其心性。遠邇士人,翕然向風。邇來民無競心,士有奮志,茶陋文風,日振日上,而科名亦遂以踵起,則教學之明驗大效也。夫堙鬱之開,在人不在地,轉移風氣,在士不在民。士為四民之首,一舉一動,關係民風士習。端則民生觀感興起日趨於善,漓則鄉里效尤放縱日騖於爭,故為士者,望彌隆責亦彌重。諸生既誦法先聖,號稱衣冠之士,非徒株守章句揣摩時尚,以弋取科名而已。所當納身禮讓之中,以變移鄉俗為己任。修於身而型於家,日與子弟鄉人言,出入友助,和親康樂,共為堯舜之民。興仁興讓,且?國俗,中原禮義之邦,文物之地,何能以加。茲余內渡十年,再游斯土,深幸士氣民情,駸駸日盛。由是薰陶振作,使游淡北者,謂斯之風俗人才,冠絕海邦,豈不懿哉。顧維義學之設,鳩貲僅二千金。而土木營構,已逾五千餘所,建祀田三十石,及按歲攷課膏火費用數百金,皆觀察君昆仲捐助勉成。恆產未謀,後恐難繼,寸心用是耿耿。而余以親舍白雲,未敢淹留,客路清風,無從恢廣。觀察君昆仲好義性成,圖始必能圖終,或後之君子有與余同志者,不獨諸生之感,亦余所厚望也。義學之前,大屯、觀音山對峙焉,故名大觀。為屋二:中祀文昌帝君,券諸生之文明兼奉濂、洛、關、閩五先生,示學術之標準。前為行禮出入之所,兩旁學舍十餘,前後有隙地可擴充,尚遲有待。余忝倡是謀,且兩登講席,敢不揣固陋,而為之記。其捐貲姓名,另書他石。同治十有二年,癸酉中春溫陵莊正並書。 監工楊早明 。

【 義學捐貲名氏碑 】
  學捐貲名氏碑亦由莊正書寫,現存於大觀義學虎邊壁上,碑中詳列大觀義學捐款人姓名、金額,與大觀義學碑為同一時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