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乾隆中期以前,「五條港」地區的市街已有新街(即魚市)、大井頭街、南濠街、鎮渡頭街、水仙宮後街、南勢街、北勢街、佛頭港街、打棕街、看西街(以上俱西定坊)、媽祖港街、關帝港街、王宮港街、草仔寮街、老古石街、媽祖樓街(以上俱鎮北坊)等。
 

  此時沿著五條港的市街全部形成,象徵「五條港」地區進入顛峰時期。 五條港市街的形成是由中路(南河港、南勢街、北勢港)向外(南、北、西邊)擴展,道光年間台江發生大變化,由位西北的老古石渡取代位西南的鎮渡頭,成為五條港的吞吐口。再者,本地區的市街,除看西街、媽祖樓街為南出外,其餘皆西出,可見居民的觸角一直向可以落腳的地方試探、開展、延伸,而忽略縱向的聯繫,當然港汊流向的阻隔,多少妨礙南北整體的交往。

 
資料來源:半月沉江五條港 范勝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