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童謠的故鄉彰化縣頂番國小詩歌童謠吟唱團

上一頁 首頁 向上 下一頁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七言絕句深刻地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情景,也刻劃出當時人的心情和寄望.首先,他描寫了客觀的環境,節日氣紛在綿綿細雨中更顯得濃厚淒迷.然後,再把我們的思想帶到「路上」,「路」是人生歷程,平日人們都走在此路上,但在這清明時節,這路顯得特別漫長、渺茫、不知所向.行在此路上的多是斷腸人,魂欲斷,心中傷痛有誰知? 滿懷愁緒向誰述? 此刻唯有劉伶知我心,找個酒家買醉吧!

   這是苦中無奈的呼聲,「借問酒家何處有?」在此人生道上並不孤寂,路旁有位可愛不識愁滋味的牧童,他的手指輕輕一指,為此絕句點出另一新境界,直指向那遙遠的「杏花村」.垂頭喪氣的行人,隨著牧童的手指,總算把頭抬了起來向前望,姑且不說「杏花村」裡將有何奧妙,他至少叫此斷腸人有了一線期望和指向. 隨著牧童的「遙指」,他給了自己一個「遙望」的機會. 就算是一丁點的希望,也能叫他往此路上直走下去的.

杜牧<風流詩人>

   字牧之,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於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

八○三年),卒於宣宗大中六年(西元八五二年),年五十歲。杜牧在大中二年中進士,又舉賢良方正科,頗有才華,詩文俱佳。杜牧乃憲宗的宰相杜佑之孫,為人不拘小節,永蕩不羈,風流韻事極多。據說他曾在淮南節度使府任掌書記,淮南節度使治揚州,當時揚州十分繁華,杜牧終日流連於妓館之中,妓女以杜牧體貌俊美,又有才華,又懂風流,所以爭相與杜牧親近,他的名句「十年一覺揚州夢,嬴得青樓薄倖名。」便是他自己在揚州的風流生活的寫照。

清明的傳說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中國人重孝道,講求慎終追遠,表現於行動上的便是祭拜祖先。自古以來,歷代都有掃墓的日子,雖然日期不一,但大約都在清明(陽曆四月五日)前後,因為清明正是寒盡春來,萬物復甦之時,正可表示對祖先的崇敬。民國二十四年,政府 明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全民休假一天,以便掃墓。

清明節各地都有不同的應節食品,在臺灣,最普遍的是墓粿以及潤餅,為相當具有特色的食物。

                           

清明節是陽曆幾月幾日?

說說自己和家人在清明節時從事哪些活動?

掃墓時要注意哪些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