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尾港保護區  導覽路線圖  鳥類調查紀錄  動物調查紀錄  植物調查紀錄  保護區大事記 

 
無尾港溼地小檔案

英文名稱

Wuwei_Harbor

 
 

 
 

 
 

所屬分區

宜蘭

面積

約101.62公頃。

經緯度

24°37’N , 120°51’E

氣溫

年均溫約在22.2∼23.3℃之間,最低月均溫(一月)約15.8℃,最高月均溫(七月)約28.9℃。

雨量

本區域在東北季風吹拂之下,雨量十分充沛,年雨量約在4400公釐左右,以九、十、十一月為主要降雨季,七月分雨量最少。

海拔

東半部區域地勢較平緩,海拔高度約在40公尺以下,西半部坡度較陡峭,高度約在40公尺到320公尺之間。

地質

蘭陽平原南側之山地為第三紀中新世的廬山層,地質構造以板岩為主,中有少於變質砂岩薄層。此岩層因長期風化的作用,多沿劈理崩塌,因此造成許多崩積層。區中多屬砂質土壤,以砂及沈泥質含量最多。

溼地類型

根據1975年IUCN的定義,無尾港濕地類型如下:
  05.砂質海灘
  11. 流速慢的河、溪。
  14. 淡水湖泊及相鄰的沼澤地。
  19. 稻田。

無尾港野生動物保護區小檔案

 

無尾港濕地隸屬於宜蘭縣蘇澳鎮港邊里,位於蘭陽平原東南方,也就是宜蘭縣大坑罟與澳仔角之間。大坑罟與澳仔角之間。

 

本濕地呈長橢圓型,為以淡水為主的感潮型濕地,僅在颱風季節才偶有海水淹進濕地,由於近幾年宜蘭縣政府致力於保護天然環境與開發觀光資源,各界對於觀光事業已有一定程度的共識,因此無尾港濕地受到當地區民的支持與愛護,縣政府在保護區中設置有木質步道,在此賞鳥、觀景、看海均適宜。

本區域在清朝時,有原名為馬賽溪的新城溪由此出海,但是由於河道逐漸淤積,新城溪北移,留下來的舊河道變成大片的沼澤,由於河口無法入海,所以被稱為「無尾」。無尾港濱臨大平洋,西為岳明國小,南為澳崖壁,北至新城溪南岸,沼澤外圍滿是蘆葦,再加上高大的木麻黃防風林與黃槿,將此地遮蔽成一片理想的水鳥棲息場所。

根據宜蘭縣野鳥學會及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多年來的調查記錄,無尾港濕地在六年來(1992—1998)保護區約出現過 36 科 170 種鳥種以上,主要以水鳥為主,其中又以數量龐大的冬渡雁鴨群最為著名,每年的十月到次年三月,在這長達6個月的時間,將有2000∼3000隻水鴨在此棲息,且根據宜蘭鳥會的紀錄,小水鴨為最大優勢族群,其他尚有花嘴鴨、尖尾鴨等十餘種,再加上澳仔角山山腳下的濕地也吸引了許多低海拔山鳥和陸候鳥在此停留,除此之外,鷸、行鳥科的鳥類則以魚塭與水田為據點,把無尾港更加點綴的多采多姿,稀有的過境鳥及迷鳥則多出現在新城溪口附近。

除豐富的水鳥外,本區尚有許多其他物種在此出沒,防風林中有大量鬼鼠築巢,而龜殼花、雨傘節、赤尾貽、眼鏡蛇、百步蛇等保育類毒蛇也時有發現紀錄,但由於人類干擾漸增,近年來數量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根 據文獻資料,無尾港濕地中至少有324種植物分佈,分別隸屬96科247屬。其中依分佈環境不同可分為七大類:(1)闊葉林:為本濕地內主要原生林相,優勢植物以黃槿、苦楝、小葉桑和血桐為主;(2)雜木林:為木麻黃防風林中自然生成的闊葉次生林,同時與木麻黃競爭演替;(3)人工防風林:只佔地面積最廣的人為防風林帶,佔有總植被面積的29%,以馬纓丹、月桃、五節芒,白茅、茵陳蒿、串鼻龍和槭葉牽牛為優勢物種;(4)乾生草地:佔全區植被的25%,大致可再分為三區,大排水溝北岸與岳明新村後均以白茅為優勢物種,大排水溝南岸則以五節芒及蘆葦等為主;(5)草澤濕生地:主要分佈在港口大排河道兩旁,以蘆葦為優勢物種;(6)農耕地:為居民利用河道淤積沙地及草生地開闢而成的菜園及果園,分佈在港口大排北岸平原區、大眾廟至港口村的路旁及舊河道區,多種植空心菜、蕃薯、花生、番石榴為主;(7)海濱沙地:指海濱潮間帶的沙地區域高潮線下的區域由於海水的沖刷,幾無植被。另外,在鄰近蘇澳鎮的溪流曾有稀有植物---水禾之發現記錄。

無尾港濕地是國內保育意識開始抬頭的有力見證。在當地居民、保育團體、與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在民國82年9月6日農委會公告無尾港濕地成為水鳥保護區,並成功阻止了原本預定在此建造的蘇澳火力發電廠,並且藉由政府與保育團體的認真經營,再把原地生態傷害降到最低的前提之下,在濕地內部鋪設賞鳥步道與賞鳥牆,達到教育大眾生態之美的目的。雖然此地經營完善,但濱海公路的開發、家庭廢水排放與鄰近繁榮的工業區,均為無尾港濕地種下許多隱憂,還有待相關單位更加努力。

資料來源: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