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和濕地共存嗎?

在河濱公園對面,新店溪沿岸水泥包圍的城市濕地,讓人類和野生動物們共同享有這片有情大地。2004年新海橋人工濕地整建示範,讓整各北部濕地更加完善!

 

 









《台北市雁鴨保護公園》

 
成立時間:
民國82年11月19日
面  積:
203公頃
地理位置:
台北市萬華區
管理機關:
台北市政府
保育對象:
保護水鳥及稀有動植物


地理位置

由疏洪道往新莊方向,過了中興橋的位置,就屬於台北市的水鳥保護區。此區位於淡水河流域大漢溪和新店溪交界處,北起中興橋,南至華中橋間,包括華江橋以南之區域劃,東以台北市 (萬華區) 的河濱公園外側低水護岸為界,西至台北縣、市界線之間的水域。本區範圍包括區 內所有的草澤、泥灘及水域。保護區並與龍山、華江、雙園及華中等4座河濱公園相鄰,是以雁鴨科為主的季節性水鳥保護區。


濕地歷史

在民國72年,華江橋濕地由台北市政府公告設立為「中興橋-華江橋候鳥生態保育區」,而在民國81年再成立「華江橋雁鴨公園」,面積共計40公頃,再於民國82年11月將中興橋到華中橋的水域公告為「台北市中興橋華中橋野生動物保護區」,四年後,又因冬季候鳥的分佈區域有逐漸向上游移動的趨勢,再將保護區範圍自華中橋往新店溪上游延伸到永福橋,並重新改名為「台北市野雁保護區」。

 


濕地地形地質

此區主要是由大漢溪與新店溪匯流沖積而形成沙洲泥灘地及草澤所組成,環境 型態以水域及裸露泥灘地為主。漲潮時河水淹到草澤區,退潮時河中線以東泥灘裸露,為水禽覓食棲息的最佳場所。


動物分布

此地出現的鳥類以雁鴨科為主,佔有16種之多,在每年的9月到翌年3月,可見到上千隻雁鴨聚集在河面上,十分壯觀,其中以小水鴨數量最多,另外琵嘴鴨、尖尾鴨、白眉鴨、綠頭鴨也是這裡的常客。本地鳥類分佈區域與潮汐的漲落有極大的關連。漲潮時,雁鴨科鳥類會聚集到河面中央地帶,或是向新店溪或大漢溪上游移動 ; 在退潮時,則多聚集在淺灘,或在裸露的沙洲、泥灘、或草澤區覓食,疏洪道濕地為雁鴨遷移的入口,所以整各棲地的保育

就有相關性。另外,本區尚有少量留鳥出現,較常見的有白頭翁、褐頭鷦鶯、灰頭鷦鶯、大白鷺等。


植物分佈

主要分佈樹種為濕生植物,如茳茳鹹草、蘆葦、五節芒、水燭等,生長在瀕臨水域的地區。


保育現況

由於台北市政府細心規劃,華江橋濕地內備有完善設施。區內建有570公尺的賞鴨步道、6座解說站、12面解說告示牌與22面彩繪提壁,並且時常舉辦各式活動,以增加民眾對濕地生態的認識。此地雖有種種保護措施,但在民國85年,市政府工務局進行的淡水河低水護岸工程,將河岸原本多樣的棲地環境單一化,對於生物造成嚴重的影響。另外,非法傾倒廢土及廢水和垃圾的污染,亦嚴重破壞濕地環境,對此地棲息的生物造成極大的干 擾。


旅遊資訊

本區對外的交通路線為環河南、北路,而主要的出入口有三處,一為桂林路底水門口,二為長順街底水門口,三為萬大路底華中橋下水門口(亦為華中河濱公園口)。可由雁鴨公園入口進入,沿著賞鴨步道即可欣賞野鳥之美。


踏查心得

冬天來到這裡,成群結隊的小水鴨讓這個城市多了許多生命活力。但因為是開放性的,沒有門票收費,平時來的人較少,周末就會有很多的人,許多人不一定能關注到這裡的小生物,甚至發現有人在布網捉鴨,不少野狗也讓雁鴨公園,頓時成了候鳥墳場。

舉目遠眺可以看到台北縣林立的樓群,而淡水河上,中興橋、華江橋等多座橋梁上不斷有車輛駛過,台北市區難得有這樣一塊鬧中取靜的好地方,。

2004年12月18日剛好碰上由台北建設局、台北市野鳥學會與華江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舉辦的「伴我雁行─台北歡樂雁鴨季」的活動,多位華江里民宣誓加入「華江雁鴨工作坊」,華江國小師生也投入雁鴨的保護、生態解說,為守護雁鴨增添一股在地力量。和疏洪道濕地一樣每個周日有義工會在現場提供駐站解說,鷺江國中也可以比照這個模式,我們是最靠近疏洪道出口堰濕地的學校,除了去年舉辦的「鐵馬戲路洲」中擔任解說小尖兵外,應該在冬季候鳥來做客時好好讓大家一飽眼福,也讓周末來的許多人對故鄉有不同的感覺。

 

 
快速跳頁目錄:
台灣濕地分布 台灣濕地分布簡表 關渡 挖子尾 紅樹林 台北市雁鴨保護公園
參考資料:濕地保育聯盟 農委會資料庫 台灣的自然保留區